|精修十三载,还原三朝史|专访修订主持人景蜀慧( 三 )



早期版本对于正确理解史文 , 还原史书原貌方面 , 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从《南齐书》到《梁书》 , 再到《陈书》修订 , 我们对此点深有体会 。 由于掌握了相对完整的宋元本和部分早期钞本 , 有条件和明清以后版本进行系统细致的比对校勘 , 不仅可以比较确切地判断二者的差异和正误 ,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探明其致讹之因 。
|精修十三载,还原三朝史|专访修订主持人景蜀慧
本文图片

《陈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比如在《陈书》卷一《高祖纪》梁敬帝在禅位给陈霸先之前 , 于太平二年九月辛丑诏书称颂陈霸先的功绩 , 其中有一句话 , “重华大圣 , 妫满惟贤” 。 分析文义 , 这里“重华”指的是舜 , 那么“妫满”又是谁呢?从《史记》的记载可以得知 , 妫满乃陈姓始祖胡公满 , 为舜之后 , 故为妫氏 , 舜与胡公满一圣一贤 , 两句正好相对;而“妫汭”是舜为庶人时居住的地方 。 根据这类文体骈对的惯例和上下文义 , 特别是下文列举“亶甫”(后稷之后)、“羲和”(重黎之后)的情况 , 可判断出此处应为人名“妫满”而不应为地名“妫汭” 。 “妫满”二字 , 宋本皆同 , 但从“三朝本”以下 , 明清各版本均改为“妫汭” , 原点校本亦改作“妫汭” ,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诏文的原意 。 所以修订本将此字改回底本 , 并出校说明版本异文 。
|精修十三载,还原三朝史|专访修订主持人景蜀慧
本文图片

陈霸先画像
明人在读古书时 , 有些意思不太明白的 , 会改动文义;有些字形看不清楚 , 也改成别的字 。 比如在《南齐书·张融传》载《海赋》有“窂浪硠拉 , 崩山相”二句 , “硠拉”本为双声连绵的拟声词 , 但宋刻本“拉”字与下面“崩”靠得很近 , 明人可能因为看不清笔画 , 所以南监本以下各版本都将宋本的“崩”字分拆 , “山”字头上属 , 所以“拉”字改作“掊” , “崩”则改作“朋” , 这两句成为“窂浪硠掊 , 朋山相” , 由于语义难通 , 给后人在解读上造成很多麻烦 , 此次《南齐书》修订本依底本回改 , 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
类似的情况 , 还有大量的例子 , 原点校本据明清版本所做的改补删我们都逐一核校清理 , 凡不宜改补之处 , 都从底本回改 。
除了充分利用早期善本 , 我们在修订中也充分参考和吸收采纳了近几十年有关魏晋南北朝历史和文献的研究成果 , 发挥修订组成员的专业所长 , 在精读文本、深入史境的前提下 , 准确理解史文史事 , 将严谨深入的断代史研究和细致扎实的文献校勘相结合 , 对史籍进行订讹补正 。 同时还尽可能改善原来处理不够规范之处 , 比如在引用文献书证时对不同史源材料的区分、对底本中脱衍讹误的处理方式、校勘记表述方式 , 乃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进一步规范等方面 , 都力求精准 , 以提升修订质量 。 而在这一过程中 ,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

“齐梁陈”三书修订历时13年 , 个人觉得最大的收获 , 除了能够看到的三部修订本出版之外 , 就是年轻学人的锻炼和成长 。 我们古代史专业培养学生非常强调基本功训练 , 最重要的史学基本功之一就是史料文献的解读能力 , 要求从版本目录、文字校勘入手 , 层层深入史源 , 彻底清理史料的内涵 , 从而做出最接近正确的解读 。 我们以前会开设史料文献目录课或读书课 , 但缺乏版本校勘训练的环节 , 这次三书修订的机缘 , 令大家获得了最好的学习和训练机会 。 参与修订的每一成员都有严格要求 , 必须逐字逐句 , 细心谨慎处理文献的版本及史实、制度、语词等各种具体问题 , 并用准确规范、逻辑清晰的语言写出修订长编 , 同时还要在反复讨论中接受质疑 , 最后才形成修订意见 。 其后校勘记的撰写尤其关键 , 因为涉及许多重要文献信息的保存记录 , 我们在出校尺度的把握上非常审慎 , 对校记撰写的文字规范也有严格要求 , 可能一条长编好几千字 , 但相关的校勘记只有十几个字 , 有的甚至不能体现在校记中 。 这对年轻学者的训练是全方位的 , 他们学到的不只是知识和方法 , 还有治学态度和学风的熏陶 , 懂得学术研究来不得半点浮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