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高手在民间】“宝葫芦”的秘密( 三 )


葫芦|【高手在民间】“宝葫芦”的秘密
本文图片

回家的路上就后悔不迭——万一让人买走了咋办?回家后神不守舍 , 一闭眼 , 眼前就晃动着葫芦的影子 。 好容易等到星期六 , 一大早坐车直扑南宫 。 天可怜见 , 那“钟馗”还在摊子上等他 。 也想不起砍价 , 买了就走 。
一没事就拿出来把玩 。 有天突发奇想:别人能做 , 自己咋就不行?画画功底咱也有 , 不就是缺把电烙铁吗?
找几个葫芦 , 用铅笔在上面描画 , 画了擦、擦了画 。 买把电焊烙铁 , 也不懂型号、电阻啥的 , 抖抖索索在葫芦上烙下了第一道印痕 。
烙铁大 , 温度高 , 烫得眼疼流泪、半边脸通红 。 他娘问他咋了 , 回答说 , 跟人打架打不过 , 让扇了几个耳光 。 后来用硬塑料自制了个“防烤罩” ,才再不用跟娘撒谎 。
刚开始温度、力度掌握不好 , 不是掠过无痕 , 就是直接烙穿 , 也不知“毁坏”了多少个葫芦 。 就这样慢慢摸索 , 到底成功了几个 。
2006年春的一个周末 , 张远用纸箱装上做好的五六个烙画葫芦来到南宫古玩市场 。 花三十块钱租个摊位 , 把纸箱压扁 , 把葫芦摆上去 。 搬两块砖坐在摊前 , 心情忐忒不安 , 不敢四处张望 。
葫芦|【高手在民间】“宝葫芦”的秘密
本文图片

一炮打响!烙有关公、老虎图案的葫芦每个或五十、或一百元全部出手 , 总共到手480块钱 。
这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 。 按理说自己的作品得到承认、体现了价值 , 该犒劳一下自己了吧?张远没有这样做 , 他找见在南宫卖烙画葫芦的两位“前辈” , 把480块钱全买了“素葫芦” 。 头三回挣的钱 , 连南宫市场也没有出 , 全向“前辈”买了“素葫芦” 。 张远以这样的举动 , 表明对南宫这个小“圈子”前辈的尊重——老话说“同行是冤家” , 咱一个外地小后生不是来抢买卖的 , 合作共赢吧……
从小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和在故宫的历练 , 令张远对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的喜爱和仰慕之情与日俱增、根深蒂固 。 这也是他一个“80后”年轻人热衷于葫芦烙画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根源所在 。 而作品能够顺利进入南宫市场 , 则更坚定了他从事葫芦烙画的信心和决心 。
2
一直被模仿 , 从未被超越
葫芦|【高手在民间】“宝葫芦”的秘密
本文图片

张远的葫芦烙画作品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 , 线条流畅、简洁明快 。 完成一幅烙画作品 , 需经过设计、构图、选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留白等步骤 。 要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 , 运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等多种运烙技巧 , 进行点烫、立体烫、工笔白描烫、面烫、线烫、冷烫、烘烫、间隔烫、特技烫、混烫……
一方面凭悟性和执着自己摸索 , 另一方面虚心求教、转益多师 。 张远的烙画技艺“上道”后 , 山西工美的张老和其他老师为他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中国烙画界的两位前辈高人陈老和李老给他提供了很多拓展表现力的思路和想法 , 而殷宝山、殷保勤兄弟帮助他在烙具上进行的具有独创性的改革 , 直接推动张远的作品更上层楼 。
殷氏兄弟也是定襄人 , 他们是电子元件领域的高手 。 殷宝山在北京的时候 , 以制作电吉他音箱、变声器、电贝司电子元件名噪京城 , 曾是摇滚界几位大咖的“御用”设计师 。 殷氏兄弟为张远设计、制作烙具贡献很多 , 改良后的烙具调温区间可控制在5~10℃——对电烙铁而言 , 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精确度 。 张远自己制作各种规格、粗细、形状的烙头上千个 , 毫不夸张地说 , 张远的烙具就是中国葫芦烙画界最顶级的工具 。 运用这些烙具 , 能在2厘米高的葫芦上烙出100个“福”字——这已经是“微雕”的境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