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君|韩志君:文学——编剧和导演手中的“魔杖”

韩志君|韩志君:文学——编剧和导演手中的“魔杖”
本文图片

韩志君|韩志君:文学——编剧和导演手中的“魔杖”
本文图片

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
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 , 我们的导师、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的王迪教授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文学是影视剧之母 。 ”他把这个观念 , 深深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 毕业后 , 在长长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实践中 , 我对文学与影视剧之间“断了骨头连着筋”的血缘关系有了愈来愈清晰、愈来愈深刻的认识 。 后来 , 我自己又总结出几句话:“没有理论支撑的编剧是走不远的 , 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 , 没有文化支撑的演员是走不远的 。 ”我觉得 , 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 文学是编剧和导演手中的“魔杖” 。 有了这支“魔杖” , 可以点石成金 , 化腐朽为神奇;丢了这支“魔杖” , 便非常可能点金成土 , 变神奇为腐朽 。
我在长影担任主管文学艺术创作的副厂长期间 , 从进一步提升我们自己电影创作质量的目的出发 , 曾组织部分编剧、导演朋友们非常认真地观摩、分析、研究张艺谋导演的作品 。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 张艺谋的聪明、才华是公认的 。 由于他出身于摄影师 , 其作品影像造型之美轮美奂 , 色彩和用光之独到 , 视觉冲击力之强烈 , 以及许多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经典段落和华彩篇章 , 都非常令人称道 。 但仔细分析 , 他的作品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部分是以优秀作家和作品作为依托的 , 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 , 由于有莫言、刘恒、苏童、陈源斌等优秀作家站立于他的身后 , 有《红高粱》《伏羲伏羲》《妻妾成群》《万家诉讼》等有影响的小说作为蓝本 , 因而影片大都扎实、厚重 , 有很高的美学品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 常能令人耳目一新 , 甚至让蓝眼珠的外国人也不得不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 。 几乎他所有比较成功的作品 , 都是与文学联姻的 。 但他的另外一些作品 , 如《代号美洲豹》《三枪拍案惊奇》《有话好好说》《幸福时光》 , 也包括《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 , 大都缺少“文学的肩膀” , 或者说虽有“文学的肩膀”却较为稚嫩 , 因而在叙事上 , 在状物写人上 , 在思想表达上 , 都或多或少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 乃至于在表现唐代生活的《十面埋伏》中还出现了明代才有的“倭寇”等常识性错误 , 为此遭到文学界和影视界同仁的严厉批评 。 我们通过认真观摩、分析、研究 , 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便是张艺谋这样非常聪明非常有才气又非常熟悉镜头和画面的导演 , 离开了文学这支“魔杖” , 其作品的认识价值、美学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 所以 , 我自己和我身边的编剧、导演朋友们都充分认识到 , 在影视剧创作中必须时时握紧文学这支“魔杖” , 唯其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实现“可看性”与“可评性”的和谐统一 , 并且具有比较恒久的美学魅力和艺术生命力 。
我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 , 影视剧作品中文学的浓度 , 作家对影视剧创作介入的深度 ,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影视剧创作的高度 。 长影小白楼在中国电影界可以说是名满天下 。 小白楼是干什么的?它是当年长影总编辑室所在地 , 是外请作家创作和修改剧本的下榻之所 , 也是作家与编辑、作家与导演相互切磋的艺术沙龙 。 长影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中 , 有过两个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上世纪50-60年代和上世纪80年代 。 这两个艺术创作高峰期有一个共同的非常引人注目的景观和显著标志 , 那就是小白楼中总是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三代作家 。 不单单请进来 , 还要走出去 。 长影总编辑室曾拥有专业文学编辑40多位 , 划分为东北组、西北组、江南组、东南组、西南组 。 那时候 , 只要有作家的地方就有长影编辑奔波的身影 , 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期刊编辑部都有长影编辑频频造访的足迹 。 常常是作家的新作刚一排版 , 小说的铅字大样就已经摆在了长影领导的案头 。 很多作家被请进长影小白楼后自己便成了优秀的剧作家 , 即便是那些自己不亲自参与剧本创作的 , 他们的小说也为未来的影片提供了生动的故事、丰富的细节、鲜活的人物和大量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对白 。 长影许多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 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文学这支“魔杖”是当年长影不断拍出好片的“秘密武器” 。 可惜的是 , 现在我们国内绝大多数的电影制片厂都解散了文学部 , 表现出对文学的漠视和疏远 。 这是许多影片“高票房、低口碑” , 只作用于人们的感官 , 却难以直抵人们心灵的症结所在 。 实际上 , 不单是从事剧本创作的人 , 包括我们的导演、演员、摄影、美术、作曲在内的所有各部门的影视剧创作者 , 都应当厚积薄发 , 使自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功底 , 尽可能多地拥有小说家细腻的感觉和诗人的情怀 , 那样拍起戏来对剧本的选择、对剧本的理解、对剧本的修改和对剧本的表达都会大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