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当非遗“潮”起来,爱了爱了( 二 )


在采访中 , 多位受访者表示 , 非遗项目的“潮”化 , 一方面要重视对代表性的“符号”进行提炼、整理 ,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符号”的IP化再造 。 如广州的醒狮传承人赵伟斌在“赵家狮”非遗生活馆里就展示了自主设计、独立版权的100多个醒狮文创产品 , 包括与广州美院以及动漫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的VR醒狮和AR醒狮 , 还有全球首款拥有人机一体操作技术的醒狮机器人 。 他还自主创编了剧场版儿童醒狮剧;将醒狮与舞蹈相结合 。 这些文创产品不断放大着“醒狮”的新价值 。
【非遗|当非遗“潮”起来,爱了爱了】把广彩融入茶室 让器物扩展到空间
“90后”广彩传承人陈韵诗与不少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熟识 , 发现很多人都在认真学习传统的基础上 , 尝试将更多新的观念、手法、应用场景融入非遗作品创作当中 。 “跨界”的做法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 越来越多的作品在重新回归生活 , 非遗在今天有着更趋广阔的新表达 。
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一处三层小楼中 , 陈韵诗开了一家“广彩茶室” 。 在这里 , 传统广彩的图样、器型等元素被重新演绎成多种多样的形态 , 成为墙上的装饰纹样、空间的光影氛围 , 一些器物也结合茶室的特点 , 被赋予了新的功用 。 店里的茶点都是她自己一种种试吃定下来的 , 空间布局许多也出自自己的勾画 。 在这里 , 广彩由单纯的瓷器变成了一种“体验式空间” 。
陈韵诗的父亲是广彩国家级传承人 。 而她在境外求学的经历、与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们的交流与互动 , 让自己对“传统”的当代意义有着一些和父辈们不同的理解 。 她觉得年轻人做非遗传承 , 应该要在保持非遗核心文化要素的基础上 , 大胆创新 。 无论广彩的表达方式如何变化 , 其最根本的审美内涵和技术呈现是不会动摇的 。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