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您已这么老,竟能这么潮

有些古老 , 可为不朽 。
它是先辈在时间里久经打磨的技艺 , 是文化在历史中缓慢沉淀的精华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记录岁月变迁 。 它的发展与演变 , 也见证着时代改变 。
“我叫钟星琳 。 我正领着一群‘90后’ , 开电商、做直播、接定制 , 粉丝可不少 , 滩头年画供不应求 。 ”12月17日 , 打开抖音 , 一则热播短视频中 , 滩头年画第四代传承人钟星琳如是说 。
湖湘一万年 , 性灵倔强的湘人 , 创造了丰富的非遗 。 但如何将这笔丰硕财富传承下去 , 成为大家深思求解之题 。
网络时代 , 和钟星琳一样的年轻人 , 敢想敢做 。 借助于直播、短视频、各种新媒体等各种传播手段 , 帮助传统技艺重焕新生 。
近日 , 由巨量引擎主办的“焕新非遗”公益行动已经启动 。 “焕新非遗”将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造访10余个城市 , 点亮全国非遗 。 这其中 , 就包括湖南省内几座城市 。 《2021巨量引擎非遗文化白皮书》也显示 , 从去年1月至今年5月 , 在抖音平台 , 非遗主播增速达39% 。 而用户也展现出较高兴趣 , 直播观看总时长增速达516% 。
古老的非遗 , 借现代传媒东风 , 走出昔日难得传承的窘境 , 抖擞精神 , 大胆触网 , 成为潮玩 。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丁鹏志
困境
人间国宝 , 传承曾经那么难
非遗传承人 , 常被尊为“人间国宝” 。 但此前 , 他们的手艺与绝活 , 面对工业化量产和商业化运作 , 冲击巨大 。 随着传承人陆续迈入银发高龄 , 许多绝活、绝艺后继乏人 , 濒临失传 。
【技艺|您已这么老,竟能这么潮】在湖南 , 滩头年画的钟海仙和李咸陆、宝庆竹刻的曾剑潭、土家族打溜子的罗仕碧、土家族茅古斯舞的彭英威、侗族傩戏的龙子明、辰州傩戏的李福国、踏虎凿花的邓兴隆、洪氏剪纸的洪源等众多非遗传承的“老匠人”均已先后离世 。
“非遗项目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 , 一件成品往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 有些工序是现在的机械设备无法替代的 , 所以要吃得苦 , 耐得住寂寞 。 ”12月15日 , 省级非遗项目耒阳生铁锅铸造第五代传承人、90岁的王集连说 , 像耒阳生铁锅铸造技艺 , 就有70多道工序 , 不仅环境恶劣 , 还需要体力 , 是比较累的活 。
王集连回忆 , 过去 , 他所在的导子镇上有很多做生铁锅的作坊 , 但都慢慢消失了 , “没人愿意学 , 我的手艺则教给了儿子王冬华” 。
很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类似窘境 。 因其制作方法的繁复、精巧 , 材质的独特 , 只能手工制作 , 制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历时几天几个月 , 有的甚至需要几年 。
国家级非遗项目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所在的邵阳县燕窝岭 , 曾经是个典型的文艺窝 。 30年前 , 村里有110多副戏担子 , 男丁不分老少 , 都会唱布袋戏 。
这布袋戏又被称为“被窝戏” , 一块蓝印花被布料围成的布袋 , 集吹、拉、弹、唱于一体 。 一个艺人一副戏担 , 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 , 生旦净末丑 , 吹打弹唱耍 , 全靠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 , 十指灵活调度 。
刘永安是布袋戏第18代传承人 。 他曾收了4位徒弟 , 其中还有一位女弟子 , 这也是传承600年来首次破例 。 即便如此 , 令人唏嘘的是 , 4位徒弟的学艺之路 , 都没能坚持下去 。 “太辛苦 , 太难 , 又对前景不放心 , 都不愿意学了 。 ”他说 。
“要能沉下心 , 还要有悟性 , 好苗子难找 。 ”这是很多老传承人一致的感受 。 同时 , 如何帮助非遗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 并以此吸引和留住年轻人 , 也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