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谨|傅谨解读戏曲之蜕变光怪陆离难成器千锤百炼继传统

【傅谨|傅谨解读戏曲之蜕变光怪陆离难成器千锤百炼继传统】聚焦全国文代会作代会
今年5月 , “文代会”评协代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 , 参与了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 。 最终 , 带着婺剧传统折子戏参赛的武生演员娄胜荣登榜首 , 且获得评审的一致褒扬 , 可谓一战成名 。
傅谨印象中 , “戏剧界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这样大家一致觉得好 , 都服气的情况了 。 之前很多年传统戏甚至都不能参加‘梅花奖’的评比 , 只有新编戏才能入围 , 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 , 今年好几位大家公认的好演员都是靠传统经典的高水平呈现胜出的 。 新作品创作当然是需要的 , 但如果这个时代传统戏越演越差 , 就不能称之为繁荣发展 。 发展的标准是同样一出戏 , 这代人能比上一代人演得好 , 而不是一天一个新作品 。 ”
中国戏曲 , 在传统与现实双发展的道路上 , 一往无前 。
从“难能而不可贵”到“既难能又可贵”
傅谨表示:“这些年 , 我经常引用阿甲的一句话 , 他晚年对自己早年间的一些话是有反省的 , 早年他曾经说那些在舞台上表现绝技的 , 是‘难能而不可贵’ , 但是他到晚年还是反省自己的话 , 开始重新琢磨这件事 , 其实这些演员是既难能又可贵 , 娄胜就是这样一位代表 。 其实传统戏那些千锤百炼的经典要表现得令人折服 , 不仅要靠这几个绝技 , 同时也要靠他们深厚的基本功和对剧本精彩的演绎 。 而这种演绎一定是包含创新成分的 , 没有一个传统戏的精彩继承是不包含创造性成分的 , 没有一个传统戏的精彩演绎是靠刻模子完成的 。 都要经过自己的转化 , 通过自己的身体去呈现 , 才会让大家有惊艳之感 。 看起来似乎只是技巧 , 实际技巧的背后包含很深厚的文化积淀 , 技巧一定要转化成艺术的表达 , 才会让大家感佩 。 ”
一时夺人眼球 只是过客之流星
傅谨说:“文艺创新一定要是符合规律的创新 , 戏剧界的创新 ,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有丰富的经验 , 但同时也有教训 。 上世纪80年代一些人片面强调‘创新’的风气很盛 , 确实出现了一些光怪陆离的作品 , 但当时大家甚至以为那才叫创新 , 可是回头想想 , 那批作品基本上都没有留下来 。 虽然乱来的东西偶尔也会以光怪陆离一时夺人眼球 , 但很快就会被淘汰 , 起不到为文艺添砖加瓦的作用 , 只是过客之流星 。 反而是那些有历史积淀的作品留了下来 , 像《曹操与杨修》《董生与李氏》 , 这些都是新创作品 , 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其符合规律 , 做到了学古不泥古 , 破法不悖法 。 但同时又跟传统有着很大的区别 , 叙事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 , 同时也一定有表演艺术家精湛的呈现 , 而任何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 又一定都是传统功底深厚的 。 所有这些能够留下来的作品 , 其实都是有这些共性的 。 从今天的角度来说 , 创新一定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 之所以荒腔走板 , 就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 , 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 只能做那些表面的东西 , 如此才会光怪陆离 。 ”
“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外在技术手段”
傅谨对今年江苏卫视中秋晚会印象很深 , “这台晚会做得很好 , 虽然各种技术手段很夺人眼球 , 但更核心的是选人选戏做得好 。 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外在的 , 就算你是第一次用 , 明天人家要学 , 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 手段很容易去模仿 , 别人很容易跟你拉平距离 , 拉不平的唯有内容以及好演员 。 每年的新年戏曲晚会 , 我们最主要的精力也是花在选人选戏上 ,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质量 。 让我们惊艳的从来都是内容本身 , 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外在技术手段 , 靠的是从中华民族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