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较、发展的目光看中国文学外译( 二 )


作为文化关系的一种表征与建构 , 翻译在两种语言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必然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性 。 理性认识中国文学外译 , 不仅需要比较的视野 , 更离不开发展的目光 。
发展 , 意味着翻译路径的不断拓展 。 新的时代语境下 , 国际间的文化交往更为频繁而深入 , 翻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日益凸显 。 译学界应将以往主要关注“外译中”的单向视角转为“外译中”和“中译外”并重的双向视角 , 全面考量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翻译活动 , 从价值与伦理、模式与方法、主体与内容、接受与传播等方面 , 对中国文学外译展开多视角、多层次的探讨 , 深切关注翻译路径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带来的整个翻译场域面貌的更新 。 不仅要注重文化交流的途径、模式与方法 , 还要更深层次地把握文学译介的立场与根本诉求 。
发展 , 意味着对翻译根本目标的长远追求 。 中国文学“走出去”并不是某位作家、某部作品的诉求 , 也不是某个社会群体或某种文学类别的诉求 , 更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或“迎合” , 而应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异域的他者文化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为根本目标 。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 就必须克服翻译的功利性 , 希望中国文学一经翻译便马上被接受、仅以当下的读者接受为考量或为“走出去”而“走出去”等急于求成的心态都不可取 。 无论译介与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 , 还是中国文学与文化在世界的相对边缘地位 , 都告诉我们 , 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的接受并不现实 。 在目前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中 , 出于对接受语境和读者的考虑而采取的删节、改译等翻译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甚至必要的 , 但任何阶段性的翻译模式与方法都将随着语言、文化、社会等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因素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 因此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 中国文学外译理应成为一种基于翻译本质诉求的长远追求 。
发展 , 意味着世界多元文化的深入交流 。 翻译是一个以生成性为本质特征的动态过程 。 只要时代在发展 , 翻译所赖以进行的各种关系与各种条件就同样处于变化之中 , 条件的积累和关系的演变则为翻译的发生与成长提供直接可能 。 就中国文学外译而言 , 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不断拓展翻译的可为空间 , 将翻译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 再将翻译的可能变为现实 , 从而逐步推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 。 反过来 , 翻译在自身的成长中又以其特有的开放精神进一步打破文化隔阂 , 促使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 , 与异域文明展开对话 , 在自我和他者的碰撞与融合中丰富自身 , 从而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深入交流 。 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 , 从封闭走向开放与交流的翻译之路 , 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 无疑 , 中国文学外译正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以比较、发展的目光看中国文学外译】编辑: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