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帽@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二 )


正因为特赏花翎的来之不易,所以使许多未获资格者分外羡慕与眼红。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因平台有功,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被康熙赐以靖海侯爵位且世袭罔替,而施琅却当即力辞侯爵,“乞得如内大臣得赐花翎”(此前施琅已被封为内大臣,但由于旗籍仅为汉军镶黄旗所以无权佩戴花翎),宁愿拒封侯爵来求得一枝花翎,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众王公贵族的反对,但因念其之功,康熙还是破例赐予单眼花翎,而且也令施琅毋辞侯爵。
康熙的开创先例,给予其孙乾隆很好的灵感。在他在位期间,一方面宣布将祖父所开特例变为常例,即除了身份贵重的王公贵族,对国家建有大功的大臣亦可获佩戴花翎的殊荣,而且无需进行宗亲内部的骑射考核。另一方面乾隆也将清初无需佩戴花翎的享有高级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者,在兼任内大臣的同时亦可佩戴最高级的三眼花翎。
【 夏帽@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夏帽@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文章插图

施琅雕像
即使乾隆将范围扩大了不止一倍,而且无需通过考核,但在具体的恩赏颁谕中,还是慎之又慎的,从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因征缅有功,首赐三眼花翎于富察.傅恒,一直到晚清同治帝师徐桐,能得三眼花翎者(除亲贵外的大臣)仅有七名,而双眼花翎也不过二十余人,由此可见即使准入范围扩大,要想得到如此恩宠依旧很难。
3、道光以后的花翎颁赏,名存实亡
到了道光朝之后,花翎恩赏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但同时也使之前的初衷变了味。有人因造玉牒而得赏,有人因营修皇陵而获封殊荣,更有甚者,到咸丰同治期间,因国库空虚,竟然出现了如同以往捐官一样的捐翎,广东伍荣耀潘仕成二人因捐十几万两白银而得赐单眼花翎,一时风光无二。
通过黄金白银就可以获得花翎,一时间众富商纷纷效仿,此时的花翎制度已然背离原有目的,名存实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有清一代,未有通过捐翎而受封三眼及双眼花翎的记录,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夏帽@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文章插图

傅恒画像(当时还是双眼花翎)
史海君说:
花翎制度贯穿于清朝始终,从一开始作为彰显尊贵身份的标志,到改革为表彰建有大功者,乃至最终的无限制准入背离初衷,其产生与发展的变换皆与清朝经济、社会、吏治等方面息息相关,而能得赏三眼花翎者,除却本身位贵爵显之外,大臣受赏者的所建功勋亦为世人所折服,即便如权倾一时的纳兰明珠、和珅等人也未能有此殊荣。而且在晚清时代,其也未遭受同单眼花翎一样泛滥成灾的厄运,实乃幸事。
参考资料: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圣祖仁皇帝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
《清史稿.圣祖本纪》、《清史稿.高宗本纪》、《清史稿.卷一百零三.志七十八》、《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传四十七》、《清史稿.卷三百零一.列传八十八》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