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三 )


本文图片

很明显 , 这一句上承接第一首中的“江上被花恼不彻”而来的 。 江边的花是纷繁的花和杂乱的蕊 , 左右包围着浣花溪两岸 , 浣花溪已是一片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
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的是江畔繁花怒放 , 这样的情景不仅没有让他感到欣慰 , 而是产生了一种时光流逝、伤春惜春的心绪 。 这样的联想怎能不使步履维艰的诗人望而生畏呢?后两句 , 诗人自己找出了解脱的办法:我虽然老了 , 但还能作诗、饮酒 , 不需别人照顾 , 我可以借诗酒排遣心中的伤春与惜春的情绪 。
这首诗除“稠花乱蕊”正面写景外 , 其它文字都是写主观情感的 。 但这里的情感与第一首不同 。 这首诗的侧重点不是内心的欣喜 , 而是伤春惜春的心情 。
浣花溪|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本文图片

在组诗的第三首中 , 诗人写道:
江深竹静两三家 , 多事红花映白花 。
报答春光知有处 , 应须美酒送生涯 。
这首诗开篇两句大意是说:深江岸边幽静的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 , 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 。 从组诗的内在关联性来看 , 这两句又是承接第二首中的“稠花乱蕊畏江滨”的诗意而来 。
诗人把浣花溪这个大的游赏范围聚焦到两三户人家 , 又对这两三户人家的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 他们的房前屋后都种着鲜花 , 在这个时节 , 全都绽放出迷人的色彩 。 诗歌描写的范围缩小了 , 诗人笔下的花儿却繁忙起来了 , 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就在第二句中 。
浣花溪|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本文图片

第二句诗虽然是静态描写 , 红花白花也平常 , 但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事”二字起头 , 瞬间将春色满园的景象摄进镜头里 , 花园的热闹与繁华也瞬间呈现在人们眼前 。 而且“多事”又是从前面花恼人而生发来的 , 其奇妙处也是与前面的诗意一脉相承 , 前后交相辉映 。
这两句犹如特写镜头之一个角落 。 其景色特点:红、白相映成辉 , 花景色彩斑斓 。 写花景 , 除了给它安排“江深竹静”的背景作为衬托外 , 主要是抓住春花色彩的辉映 , 以特写的手法显示江畔局部的特征 , 不同于前一首江畔整体景色的粗线条描绘 。
后两句大意是说: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 , 酒店的琼浆可以送走我的年华 。 前两句写景 , 后两句抒情 , 诗人把春光拟人化 。 似乎有所妙悟 , 也似有所解脱 , 但其深情 , 仍然是是流泻的春光和美丽的鲜花的喜爱之情 。
在这样色彩绚丽、相映成辉的春景前 , 诗人想到了“报答春光知有处 , 应须美酒送生涯” , 这种赏花饮酒 , 以报春光的情愫 , 显然是诗人内心喜悦之情的外在表现与物化体现 。
浣花溪|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本文图片

在组诗的第四首中 , 诗人写道:
东望少城花满烟 , 百花高楼更可怜 。
谁能载酒开金盏 , 唤取佳人舞绣筵 。
这一首又转写诗人在江畔东望时所见的远景 。 “少城”即成都市旧城的西城;“百花楼”是一座有名的酒楼 , 这里经常举行赏花品诗、酒宴歌舞的活动;“花满烟” , 即花开得到处都是 , 如同烟雾笼罩 。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 诗人们常用“烟”形容春天景色 , 如李白笔下的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 就是指春日里的繁华如同烟雾一样笼罩着大地 。
在诗人杜甫眼中 , 少城的景色是鲜花如烟 , 很有点朦胧的色彩 , 与前边几首描写的景物特征有明显的不同 , 前面几首从视觉体验来说是诗人近距离地观看 , 而少城的景色是诗人远眺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