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一生没去过塞外,却凭一首诗跻身“边塞四大家”,如今人人会背( 二 )


文章插图
回首西望,是惨白色的夕阳西坠,一点点没入群山;举目东眺,滚滚黄河东流到海,一路奔腾不息。诗中的“白日”与“黄河”,是从色彩中跳出,群山与大海,是从遥遥相对中跳出的,而诗人兀立重楼,是从诗情中跳出的。诗人对眼前风景的描写,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非大手笔不能为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又由景入理,悟出登高才能望远的朴素哲理。王翰#一生没去过塞外,却凭一首诗跻身“边塞四大家”,如今人人会背
文章插图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外。5/黄河远上王翰#一生没去过塞外,却凭一首诗跻身“边塞四大家”,如今人人会背
文章插图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共两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其诗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是今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汉唐之际,凉州是中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享有“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和“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美称。王翰#一生没去过塞外,却凭一首诗跻身“边塞四大家”,如今人人会背
文章插图
唐诗中的凉州,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唐代凉州诗歌风格上呈现为悲凉苍劲、威武豪迈、平和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情怀,也丰富了凉州诗歌的情感内涵与历史厚重感。唐代诗人的边塞诗大都与凉州相关。据统计,全唐诗有近2000首边塞诗,以《凉州词》为题或以凉州为背景的诗就有100多首。在唐代诗人创作的诸多《凉州词》中,王之涣的这首是上乘佳品之一。诗人以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尤其诗中“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6/结语王翰#一生没去过塞外,却凭一首诗跻身“边塞四大家”,如今人人会背
文章插图
唐代“四大边塞诗人”中,有三个人是确有边关戍守经历的。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高适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不久,他便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开始了一段边关报国的激情岁月。王昌龄的一生虽无军职,但是,他在进士及第前(王昌龄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就与边关也有亲密接触,早在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27岁的王昌龄就曾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多作于此时。王之涣是“四大边塞诗人”中唯一一个没有边塞生活经历的诗人,也就是说,他从未去过凉州。但这并不妨碍他能写出传世诗篇《凉州词》。王翰#一生没去过塞外,却凭一首诗跻身“边塞四大家”,如今人人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