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 三 )


辩才回到寺庙后,萧翼终于亮出了自己是当朝御史的身份,奉贞观皇帝的命令来取《兰亭序》。《兰亭序》已经到手,特意来向辩才和尚告别。辩才和尚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居然上了萧翼的当,一时是羞愧、着急、悔恨,五味陈杂,当即昏倒在地。而萧翼也带着用小人手段骗到手的《兰亭序》返回长安邀功请赏去了。
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
文章插图
这也就是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没有私有财产的意识,西方从罗马开始就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更是用这一点同封建势力斗争,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一切都是皇帝的,辩才和尚无法保护师傅智永禅师留下的稀世珍宝《兰亭序》,只剩下悔恨了。
萧翼骗取《兰亭序》的故事称为后世画家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很多画家都以此为题,表现这一戏剧性的场面。最有名的就是唐朝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画面上,萧翼的洋洋得意和辩才和尚的悲苦和无助被阎立本表现得栩栩如生。
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
文章插图
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
文章插图
唐太宗视若珍宝,《兰亭序》结局唐太宗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兰亭序》,欣喜若狂。对所有帮助他得到《兰亭序》的功臣一一封赏:提供信息的虞世南、推荐萧翼的房玄龄、机智骗宝的萧翼都各有赏赐。对辩才和尚,原来想欺君之罪,后来还是唐太宗自知理亏,同时也是得到了《兰亭序》,龙颜大悦。
对辩才和尚赏赐了谷物三千石,辩才虽然心中悲苦,也无可奈何。变卖了三千石谷物,在寺庙内建了三层宝塔。后人估计辩才的心理是:三千石谷物吃了或者卖了还钱花就没有了,宝塔能让后人记住唐太宗的欺诈行为,也是辩才的一种不满吧。由于这个巨大的变故,辩才和尚不久就圆寂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之后,命令手下的书法高手进行临摹。包括诸遂良、冯承素、虞世南等当时的顶尖级别的书法大家。我们今天看到的虞世南模本、冯承素模本、褚遂良模本现在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而人们更认可的则是冯承素的模本,因为上面盖有“神龙”年号的印玺而得名。冯承素的模本更具有王羲之原作《兰亭序》的神韵。
有关《兰亭序》模本的哪一个版本更佳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从一侧侧面反映了《兰亭序》的伟大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呢?
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
文章插图
唐太宗曾经对太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说过“我死以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质的盒子装好,放到我的墓中,永远陪伴我,就是你对我最大的孝心了”。李治在唐太宗驾崩后,遵照父亲的叮嘱,把《兰亭序》和唐太宗一起葬在了昭陵。
当然了,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更是让《兰亭序》增添了神秘社彩。
还有一种说法是五代十国时期,陕西有关军阀,温韬为了补充军费,下令盗挖昭陵,温韬是个大老粗,他对金银珠宝更感兴趣,把昭陵内的金银珠宝抢劫一空,而唐太宗心心念念的书法字画则被抛弃在泥淖之中,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是否从此在世上消失,就不得知之了。事情的真相也可能只有昭陵墓前的昭陵六骏目睹知晓了。
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
文章插图
【 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