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梁实秋的翻译实践及翻译观

梁实秋 , 原名梁治华 , 字实秋 , 祖籍浙江杭县 , 近代著名学者、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 作为翻译家 , 他一生笔耕不辍 , 译作不断 , 一生坚持将西方一流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 , 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家 。
中国|梁实秋的翻译实践及翻译观
文章图片

梁实秋出身书香门第 , 儿时起受父亲耳濡目染 , 酷爱古典文学和英文 。 1915年 , 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 , 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 开始了八年全西式教育 , 这一经历为他日后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 1926年8月 , 梁实秋完成在美学业回到中国 , 在南京东南大学执教 , 工作之余 , 他积极投身文学翻译工作 , 翻译生涯正式拉开序幕 。 1928年初 , 他与叶公超、徐志摩等共同创办杂志《新月》 , 并有大量译作在该杂志上发表 , 其中著名的有《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和罗伯特·彭斯的叙事诗《汤姆·奥桑特》 。 1958年 , 他翻译了《沉思录》 。 1967年 , 梁实秋终于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全部翻译工作 , 包括37部戏剧和3部诗作 , 共计400余万字 。 此外 , 梁实秋的著名译著还包括《英国文学史》及《世界名人传》 。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著述不多 , 其翻译思想散见于其散文及上世纪30年代的翻译论战 。 此外 , 在翻译莎翁巨著的艰苦岁月里 , 他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翻译经验 , 为后来的译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
1. “信”与“顺”辩证统一的翻译标准
一方面 , 梁实秋强调“信” , 即“存真” , 充分忠实原文 , 尊重原作者 。 他指出 , “翻译的目的是要把一件作品用另一件文字忠实表现出来 , 给不懂原文的人看” 。 另一方面 , 梁实秋也强调“顺”的重要 。 “顺”即“通顺” , 他认为 , 译者可以适时跳出原文句法 , 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 梁实秋指出 , 译者应兼顾忠实与通顺 , 在“信”与“顺”之间做好权衡 , 尽力再现作品原貌 。
2. 谨慎的翻译选择与严谨的翻译态度
首先 , 梁实秋坚持译介世界一流名著 。 翻译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翻译文本的选择 。 他曾说:“愚以为有学术性者 , 有永久价值者 , 为第一优先 。 ”其次 , 翻译版本选择上 , 梁实秋反对转译 。 梁实秋曾形象地把原著比作美酒 , 他认为 , 译作无论多好 , 与原著相比 , 总仿佛是“掺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 , 味道多少变了 , 如果转译 , 气味就更大了” 。 此外 , 梁实秋坚持翻译与研究结合的严谨翻译态度 。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 更与文化紧密相连 , 翻译态度是保证译作质量的前提 。
3. 异化和归化结合的莎翁翻译策略
【中国|梁实秋的翻译实践及翻译观】一方面 , 在语言与文化层面 , 他更多采用异化策略 。 例如 , 翻译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时 , 他不赞成误导读者的中国本土式翻译 , 主张“音译” 。 若人名体现人物某种特征时 , 他会适当归化 , 在翻译的人名中传达该信息 , 便于读者了解人物的特征 。 又如 , 莎剧中有很多双关语、俚语和俗语 , 几乎无法翻译 , 他采用异化策略 , 然后辅以注释 , 采用异质文化丰富汉语 。 梁实秋充分考虑读者 , 采用异化和规化结合的翻译策略 , 使译文更加流畅 , 符合本国读者表达习惯 , 提高译作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