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山宅|“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让诗人难以忘怀的,永远是炽热乡情

树高千丈 , 落叶归根 。 在外的游子 , 无论离家多久 , 内心深处也总是装着回归的愿望 。 那山那水 , 那人那狗 , 不管有情人家 , 或者无情生物 , 距离越远越是令人牵肠挂肚 。 惹人流连向往的 , 其实或许并非简单的事物 , 而是徘徊不定彷徨忧疑的情思 。
《还山宅》
【唐】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 , 徙倚玩年华 。
芳草无行径 , 空山正落花 。
垂藤扫幽石 , 卧柳碍浮槎 。
鸟散茅檐静 , 云披涧户斜 。
依然此泉路 , 犹是昔烟霞 。
这首《还山宅》 , 属于五言排律 , 作者是初唐诗人杨师道(?—647年) , 字景猷 , 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 。 唐朝宰相 , 隋朝观德王杨雄幼子、中书令杨恭仁之弟 。 据闻他才思敏捷 , 被唐太宗李世民闻讯后 , 便想一查实证 , 让其当场作诗 , 果然倚马可待 , 不负众望 。
还山宅|“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让诗人难以忘怀的,永远是炽热乡情
本文图片

“暮春还旧岭 , 徙倚玩年华” , 诗人直接点题 , 注重在一个“还”字之上 。 另外又挑明返还的时间是“暮春” , 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季节 。 暮春 , 春末 , 农历三月;见《逸周书·文傅》:“文王受命之九年 , 时维暮春 。 ”徙倚 , 犹徘徊;逡巡;见《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 , 怊惝恍而乖怀 。 ”
第一联之中诗人提到了“暮春”季节 , 并以此与“年华”相对应 , 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中那个“玩”字 , 把人生内含的虚无全部包括无遗 。 那么 , 本就被许多红尘事物浪费掉的青春岁月大好年华 , 又是在春天的末尾这个时期忽然被提了出来 , 面对曾经朝气蓬勃的“旧岭” , 诗人此时此刻还会产生怎样的叹息呢?一切因果 , 尽在其间 。
【还山宅|“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让诗人难以忘怀的,永远是炽热乡情】还山宅|“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让诗人难以忘怀的,永远是炽热乡情
本文图片

“芳草无行径 , 空山正落花” , 写诗人入山还家所见场景之一 。 芳草 , 香草 , 此处当指杂草丛生;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 , 芳草甘木 。 郊野之富 , 号为近蜀 。 ”空山 , 幽深少人的山林;如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 , 何处寻行迹?”杂草淹没了曾经人迹鲜明的山径 , 而幽深无人的山林里 , 繁花正在逐渐凋谢 。
第二联写诗人进入了原本熟悉无比、如今却模样大变的山中 , 曾经来往的山路被遮蔽 , 曾经喧闹的山林变寂静 。 此处 , 无论是“芳草”之茂盛 , 还是“落花”之凋零 , 拿来与过去做着最鲜明的对比 , 大有一种“江山依旧 , 人事全非”的感喟 。 事实上 , 诗人的举动行为也同时表明了这一切都是诗人熟识的 , 隐含着强烈的“还”之意思 。
还山宅|“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让诗人难以忘怀的,永远是炽热乡情
本文图片

“垂藤扫幽石 , 卧柳碍浮槎” , 写诗人入山还家所见场景之二 。 幽石 , 指山间墓碑;见王闿运《邓太夫人钟氏墓志铭》:“既别起丘陇 , 宜有议铭 , 乃刻幽石 。 ”当然 , 或许也可指幽僻处之山石 。 浮槎 , 同“查” , 木筏;指木船;如韦应物《龙潭》诗:“浪引浮槎依北岸 , 波分晓日浸东山 。 ”漫山静寂 , 寥无人烟 , 唯有垂下来的青藤轻抚着墓碑 , 寄托哀思;而溪畔倾倒的柳树 , 旁欹的枝条阻碍着前行的小船 。
第三联仍然承接着最初一联 , 详细地描写诗人“还”之途中所遇所见之事物 。 正因为诗人已经离开家园太久的缘故 , 所以没有能够经常打扫先人之墓 , 造成藤条掩映墓石;也因为诗人长期没能回乡 , 所以才不会得知回家的水路被横卧的柳树遮挡住了 , 早已无法通行 。 这种来自于自然的无情阻力 , 其实均比人情上的打击更加具有伤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