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吕肖奂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唱和诗歌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BZW048),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张剑。
从文学、社会学、文化学三重维度对宋代唱和诗歌进行深度研究,是该项目的基本构想。文学维度力图论证酬唱诗歌的本质、功能与意义、审美取向与标准、文学艺术性,从而建立不同于独吟诗歌的酬唱诗歌理论;社会学维度考察的是酬唱主体之社会身份与关系、酬唱目的以及社交场合等唱和诗歌所涉及的多种社会学元素及其对评判和阐释酬唱诗歌的作用和价值,并由此建立酬唱社会学;文化学维度探讨的是诗歌酬唱形成的酬唱文化以及酬唱诗歌所负载的文化质感与厚度等相关问题,以便建立酬唱文化学。三重维度的相对独立及互补构建,将对主要建立在独吟诗歌基础上的传统诗学进行全面的补充、修正,甚至颠覆其中一部分观念。
该成果是对三重维度建构理论的初步实践。上编首先将酬唱主体所属的士人社会按诗人的社会身份分为士大夫(官员)、布衣(处士与游士)、宗教(僧人与道人)三个阶层,然后依次探讨三个阶层内部唱和的方式、内容与特性以及他们在唱和诗歌上所做出的不同贡献,凸显宋代唱和诗歌的社会层级特色。
每个阶层内部唱和时诗人会因为社会身份近似而产生近似的价值规范与话语系统。从现存的唱和诗歌数量及其质量、影响深广度等各方面衡量,各级官员即士大夫阶层无疑是宋代唱和的主力军,士大夫因为掌握管理权力、具有优越的政治地位而占据了士人社会的上层,掌握着社会话语权,尽管他们在整个社会中人数比例虽不高,但他们的言行举止引领着士人社会的风气。宋代士大夫继承先唐传统,将诗歌唱和发展成为士大夫社交生活的常态,其唱和的主题、规则、方式、风格等,无不引领士人社会的唱和风气,奠定了宋代诗歌唱和的基本形态,他们的唱和规范以及话语系统引领着整个社会唱和风气与方向。官员阶层特有的品阶、官职及政见,是影响官员诗人酬唱对象与酬唱圈层的三大身份要素,这令其诗歌酬唱无法脱离层级、功利与政治。官员的身份层级不同,其酬唱风貌及审美情态因而也不尽相同,高层与低层差异最为明显,而只有精神上超越了世俗层级制约的官员诗人,才可能成为官员诗歌乃至宋代诗歌的审美主流。官员通过立朝、外任与贬谪等方式,驻足或行走于两宋的各个地域,并通过诗歌酬唱创建全国性的诗歌网络,使每个地域的文化活动都尽可能进入公共领域或公众的视野。他们的酬唱塑造出宋代诗歌酬唱的主流形态与基本风貌。尽管北宋后期处士、南宋中后期游士崛起,但士大夫一直是唱和主力军。
布衣诗人即非官员、非宗教人士的诗人,主要指处士和游士。处士与游士在生活方式行为上分别以居处与游移为基本特征,二者在人生理念追求上也有很大区别。作为政治权利体系中的弱势群体,布衣诗人并没有特别有意识或自觉地构建自己阶层的价值规范和话语系统,而他们似乎在无意中形成或被构建出的隐士文化与江湖文化,构成官员、僧道体系之外的第三体系,反过来影响了官员的价值规范和话语系统。处士、游士在唱和中都会有意无意强调布衣相对自由独立洒脱的生活优势,其相对自由与散漫的生活给官员提供了向往的空间,其平视或傲视王侯的语调在表示布衣节操的同时也造成等级社会中官民精神平等的错觉。处士与游士共同建立了下层士人唱和形态观念与话语系统,尽管其唱和方式与话语系统并没有完全超越士大夫而存在。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