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范仲淹:少年看远,中年看宽,老年看淡
文章插图
作者:洞见·心然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公元1014年,北宋应天府发生一件大喜事。
皇帝宋真宗御驾应天府,诏告百姓:
所有臣民不论老幼、不分贫贱,可到“重熙颁庆楼”免费吃三天。
万民鼎沸,应天书院的师生相约而行,唯独一位学子不为所动,依旧潜心读书。
同学诧异地问:“睹圣颜,享美食,千载难逢,为何不去?”
学子摇头说道:“书念不好,见到圣上也没用;书念好了,他日再见也不晚。”
一年后,学子进士及第,不仅一日看尽长安花,日后还成了国家的肱骨大臣。
他就是范仲淹,后世称誉“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文章插图
01
少年看远
范仲淹一出场就磨难重重。
他2岁丧父,母亲迫于生计改嫁朱家,他也改为朱姓。
幼年,范仲淹随继父四处颠簸,生活十分艰苦。好在进士出身的继父视他如已出,悉心教他读书明礼。
在继父的谆谆教诲下,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愿。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范仲淹虽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考不中。
范仲淹惆怅叹道:“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范仲淹越发刻苦勤学,他暗下决心,此生不达志向绝不罢休。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继父去世,兄弟相争,范仲淹这个“抱来”的孩子也被扫地出门。
一夕之间,孑然一身,天地茫茫,不知前路在何方?
那一年,范仲淹22岁。
读书成了他唯一的出路,他拜别母亲,带着一剑一琴,来到免学宿费的应天书院求学苦读。
范仲淹当时有多苦呢?
据北宋魏泰记载:
“公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齑就是腌渍的咸菜,稀粥就咸菜,范仲淹整整吃了5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015年,5年口嚼咸菜、睡不脱衣的范仲淹终于进士及第,叩开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门。
曾国藩说:“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一个人能不能成才,不看家世背景,也不看智商情商,而是看他的志向。
志存高远的人,纵然一路荆棘,一路坎坷,也能打拼出一个锦绣的明天。
文章插图
02
中年看宽
有人说,人到中年的最高境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尤其在宦海沉浮中,能恪守初心、坚持自我的人,更是令人钦佩。
40岁的范仲淹,凭着实干业绩调任京师,做了秘阁校理。
虽然官不大,但毕竟是皇帝的近臣,只要用心经营,未来必定可期。
然而,在基层摸爬滚打13年、深谙为官之道的范仲淹却偏偏要直言立朝,哪怕是面对垂帘听政、权势煊赫的太后,他也毫不畏惧,照样直言进谏。
初入京城,范仲淹就上疏奏请太后撤帘还政。
太后震怒,把他放逐到民不聊生的河内府,直到太后去世,范仲淹才得以回京。
刚回来不久,明知宋仁宗执意废后,范仲淹却以有违祖制一再反对触怒龙颜,被贬谪到睦州。
俗话说“事不过三”,范仲淹却屡贬不改,重返京师的他看不惯宰相任人唯亲、把持朝政,亲手绘制了一幅《百官图》弹劾宰相,最后被宰辅反击再度被贬。
八年三贬,对于范仲淹险象环生的官场生涯,连朋友都替他着急,劝他少说话,莫管闲事。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