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年 , 印象同样深的是《读书》9月号刊登的《从细微处看大关节》(作者:葛兆光) , 评的一本新书《图像、观念与仪俗》 , 作者的知识和写法自然都不必多说 , 书评也可以说是典范 。 可是 , 作者和所评之书的作者彼此熟悉 。 而很多好的书评竟然都有这样的特征 , 这或许是必然的 。
一来 , 与学科专业化发展方向相反的是 , 越是专业 , 读者范围越是小 , 即便教师和学生的规模扩大 , 读者虽然多了 , 可增加的读者依然来自本专业 。 二来 , 越是追求专业素养的学者可能越是在评论书时小心翼翼 , 不会妄评非本专业、不了解的书 。 再加之 , 这还是一件不计入科研考核并且费时费力的事 , 去评论一本与自己不相干的书 , 似乎是不可能的 。
那么 , 问题就在于 , 在今天 , 如果纯粹是因为读到某本书产生了兴趣 , 人们有多大的意愿、有多少时间和好奇心去写一篇书评 。 我们接着去看网络 。 在过去 , 有书评写作欲望的多是职业书评人 , 而除了职业书评人 , 我们现在到网上 , 去逛豆瓣或刷短视频 , 也会看到多种书评内容和形式 。
“吐槽” , 在网上
爱读书的人对豆瓣图书条目不会陌生 , 条目下的短评和书评是读书者发表评论的方式 , 当然还有“打星” , 而这也是一旦有争议 , 表现就最为激烈、最为直观的地方 。 前几年 , 有多本书在豆瓣条目上遭遇“一星运动” 。 在去年 , 饭圈的“养号”行为也让《记忆记忆》等书躺枪 , 从“五星”到“一星” , 各种打法涌入其中 。
而在2021年也有一例“一星运动” 。 3月16日 , 豆瓣网友“高晗”对一本名为《休战》的西语小说打两星评价 , 认为该书中文版“机翻痕迹严重……希望出版社至少找西语科班出身的译者翻译这些名家” 。 有一位叫“Anito Anago”的网友向高晗所在的学校发去一封邮件 , 举报她严重不实的言辞给译者和出版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 邮件要求高晗为此公开道歉 。 谁料这随即掀起一场反举报的“一星运动” , 除了《休战》 , 其他支持译者的多位译者也一同被“一星” 。 这成为这一年豆瓣图书条目下影响最大的事件 。 由此展开的议题包括翻译标准、翻译稿酬过低等 。 和书评相关的 , 还是评论的自由度和标准问题 , “机翻”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 纠缠不清 , 也分不出个高下 。 而其实 , 豆瓣图书条目是几个会有批评性书评的地方之一 。
文章图片
《休战》在豆瓣上的条目显示 , “本书评分异常 , 正在处理中” 。
除了“不怕得罪人” , 还有一层原因可能是 , 在豆瓣上“打差评” , 只需要动手指打星或写几句话就可完成一次评论 。 而在上千字的文章中这是罕见的 。 以《新京报·书评周刊》为例 , 在这一年 , 印象比较深刻的也只有3月份评论《文城》的《并未重返巅峰 , 仍然很平庸》(作者:思郁)的这一篇 。 批评性书评的缺乏 , 其原因首先在于没有学术批评或文学批评的氛围 , 其次也有一些简单的因素 , 例如有期待才有批评 , 没有期待 , 也就没有书评 。 尤其在人文或社科领域 , 若是对一本人文或社科图书不屑一顾 , 并无兴趣 , 不太可能还专门写一篇书评 。
除了豆瓣 , 短视频的崛起也增加了书评形式 。 讲书、吐槽书的视频内容不少 , 而且也比较轻松 , 比如各种以“全程干货”“不开心就看书”为标题的视频 , 但是称得上是书评的却极少 。 如果我们将书评扩展为“书话” , 也可以看到短视频所评论的 , 不只是书的图文内容 , 因为视频呈现的是视觉和声音 , 包括书封和用纸在内的和书有关的其他内容也可能成为评论的对象 。
- 童书书单
- 非遗&山东文旅2021|省级非遗项目超过千项,叫响山东手造品牌
- 古琴|新展预告|年度大展,走进古琴的文化空间
- 中国经济#2021年度经济学图书有三个特点:思想性、历史叙事及学科交叉
- 好书&《2021年成都儿童文学年度综述》发布,来看看去年有哪些好书?
- 水墨丹青栏目组!书画名家张明智:「文化强国推广计划」年度风采展
- 年度|《2021年成都儿童文学年度综述》发布,来看看去年有哪些好书?
- 榜单|发掘大格局大气象作品,《扬子江文学评论》年度榜公布
- |2021年10部惊艳了时光的都市剧,寒假剧荒的小伙伴们快看过来
- 曲艺#2021长沙杜鹃花艺术节“人气杜鹃”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