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百年考古记|一座神秘的东周之城:石家及遇村遗址发掘记( 二 )


考古学|百年考古记|一座神秘的东周之城:石家及遇村遗址发掘记
本文图片

石家墓地M218椁室全景
考古学|百年考古记|一座神秘的东周之城:石家及遇村遗址发掘记
本文图片

石家墓地M216铜鼎
考古学|百年考古记|一座神秘的东周之城:石家及遇村遗址发掘记
本文图片

石家墓地M257金虎饰
考古发掘工作从2016年开始 , 截止2020年 , 我们已清理发掘东周时期墓葬177座 。 这些墓葬分布都具有一定规律 , 很少出现早晚打破现象 , 这显示这片墓地在营建时就有一定的规划 。 墓葬形制特点也具有高度一致性 , 基本为南北向竖穴土坑 , 少量发现东西向 , 墓圹近底部流行二层台 , 墓室内多发现棺椁 , 墓主人葬式上仰身直肢葬和侧身屈肢葬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 随葬品种类丰富 , 包含有铜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石器、蚌器、泥器、陶器、瓷器等 。 按其功能又可分为礼器、兵器、车马器及墓主人近身之物等 。 考古队还发现了车马坑 , 较之墓葬 , 往往埋葬较浅 。 其中南北向车马坑发现1座(编号为MK2) , 埋葬特点上为车上马下 。 其中车1辆 , 明显经人为有意识分拆 。 马有29匹 , 也分两层 , 摆放较为整齐 , 未与车作驾乘状 。 2座为东西向 , 都为车马同坑、车马同层 。 其中MK5 , 殉车有5辆 , 东西向纵列 。 其中第1辆车无马 , 可能为人拉的辇车 。 第2至第5辆车为一驾两马 , 两服马分置于辕之两侧 , 作驾乘状 。
考古学|百年考古记|一座神秘的东周之城:石家及遇村遗址发掘记
本文图片

石家墓地MK5车马出土情况
墓地发掘的同时 , 考古队也积极寻找石家墓地“这批人”的居址 。 在调查中 , 我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墓地以东的遇村遗址 。 2018年 , 恰逢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银白高速”公路需要穿越 , 遇村遗址考古工作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
相得益彰——遗址篇
遇村遗址与石家墓地仅一沟之隔 , 沟内常年泉水流淌 , 途经古峪沟 , 最终汇入泾河支流马莲河 。 上世纪80年代遗址发现 , 既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
考古学|百年考古记|一座神秘的东周之城:石家及遇村遗址发掘记
本文图片

遇村遗址东西向带腰坑墓
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银白高速”公路建设 ,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京大学联合对其穿越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 在发掘过程中 , 遗址所包含遗迹丰富 , 有墓葬、马坑、灰坑、灰沟、窑址、房址等 , 遗迹之间叠压打破关系复杂 。 出土遗物也相当丰富 , 按质地可分骨器、陶器、蚌器、玉器、石器等 。 值得一说的是 , 发现的大量春秋时期陶片、槽形板瓦等 , 令我们十分振奋 , 这些出土遗物对于我们下一步解决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葬”与“居”关系提供了重要考古学材料 。
考古学|百年考古记|一座神秘的东周之城:石家及遇村遗址发掘记
本文图片

遇村遗址槽形板瓦
考古学|百年考古记|一座神秘的东周之城:石家及遇村遗址发掘记
本文图片

遇村遗址陶鬲
2019年 , 为明确本年度遇村遗址工作目标 , 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周围区域展开了考古调查 。 我们将航片上植被标识显示为曲尺形阴影的区域作为此次重点调查区域 。 调查结果发现有大量陶片、板瓦与筒瓦等遗物 。 在此基础上 , 我们对重点调查区域展开了大面积考古勘探 , 发现城址1座 , 平面形状大致呈四边形 , 面积约25万平方米 。 之后 , 我们对勘探发现的墙体、夯土建筑基址、灰坑、灰沟等进行了针对性的发掘 。 对于保存较好的北城墙 , 我们进行了关键性解剖 。 发现城墙采用了挖槽起建 , 层层夯打的构筑方式 , 表面存在密集的夯窝痕迹 , 分布均匀 , 非常坚硬 。 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以F2为代表 , 平面呈长方形 , 面积100多平方米 。 基址南部发现有台阶 , 中心柱础四周存在祭祀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