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时间、艺术与性别:唯有觉知者的生命是永恒动量

交流|时间、艺术与性别:唯有觉知者的生命是永恒动量
文章图片

《交流捕捉》(上海版)表演 艺术家:葛星 表演者:韦曼 魏琴 郑灵敏
交流|时间、艺术与性别:唯有觉知者的生命是永恒动量
文章图片

《16.11.2020-7.8.2021》 温斯雅 行为表演绘画 纸本彩铅 2020-2021年
交流|时间、艺术与性别:唯有觉知者的生命是永恒动量
文章图片

《60种时间姿态:1小时》 文妮尔 纸本石墨 2020年
◎俊蕾NNHR
展览:间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时间表达
展期:2021.12.03-12.26
地点: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和柏林艺术家的线上交谈往往在黄昏时分开始 , 既因为上海与柏林的时差是7小时 , 也因为艺术家的眼睛在暗夜里逐渐变得明亮 , 而象征着哲学智慧的密涅瓦猫头鹰也只在夜间开始飞翔 。
艺术与夜、与女性都有着深沉缠绕的不解之缘 。 在米开朗基罗为美迪奇家族完成的《晨·昏·昼·夜》四座墓门人物雕像中 , 命名为“夜”的那一尊虽然在体量上和其他三座相似 , 可是在观感上总是显出意外的沉重和压抑 。 雕像是一个身材高大优美的女性 , 脖颈压低 , 发辫重重地垂落在胸前 。 再加上脚下不怀好意的夜枭和腋下形容怪诞的面具 , 万般不言而喻的苦楚和压力围绕在雕塑四周 , 并在流动中逐渐蕴积 , 仿佛是一个深陷迷梦却无力自我醒来的梦魇时刻凝固于此 。
如果说“夜”的雕塑表现了身处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的人文主义思想 , 那么 , 对于现代人在加速社会中所感受到的新的压力 , 尤其是针对当代技术化程度日渐升高的社会现实 , 来自柏林的三位女艺术家葛星(Stella Geppert)、温斯雅(Saskia Wendland)和文妮尔(Nicole Wendel)意图找到另外一种更加接近自身艺术化的表演方式 , 以一种具有疗愈作用并携带着女性特征的思考 , 来捕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节律 。 她们的作品装置近日正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间有小憩”展览上静静地向观众敞开 。
捕获交流中的意义 开启自我的“原时”
女性、艺术与时间 , 每个词语的后面都藏着深如渊薮的奥秘 。 潜伏在日常当中的危险是 , 面对量大体丰的巨型谜团 , 还没有等到一探究竟 , 求个明白 , 已经深陷在歧义丛生的迷途中 。 仅仅对于时间的艺术化问题 , 就有着多维视角去探索自然物的季候在艺术品中的审美价值 , 以及人类纪的年代、时代对艺术风貌的成形影响 。 如果再加上对于抽象时间概念的艺术化理解 , 时间与艺术碰撞出的话题足够讲出十本以上的《一千零一夜》故事 。 让我们从中选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 , 交流、姿势和再造自我的重复 , 结合“间有小憩”中的具体作品 , 深度感受来自当代柏林女性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 。
葛星是哈雷艺术和设计学院教授 , 负责雕塑和空间艺术实践专业 。 世界和人在她的视野里就是一种特别巨大的信息交流装置 。 在交流日渐变得不畅 , 人类愈来愈倾向于封闭自保而不是敞开心扉的普遍趋势下 , 模仿密码学那样设计出一个匠心独运的意义表达与交流捕捉的艺术装置 , 或许能够为紧锁心门的现代人装配上另外一处隐蔽的窥镜 。 以迷雾回应迷雾的方式 , 在一眼难以尽解的谜团显形中 , 沉浸式地去感受人在艺术经历中留下的时间划痕 。
由于疫情原因 , 柏林艺术家不能真的来到上海 , 只能将作品海运寄来 。 其中 , 近三米高的装置艺术《交流捕捉》的脚手架搭建由展览主办方之一德领馆文化教育处工作人员亲手完成 。 德国教育中对于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 也再次提示出重视时间的当代艺术已经将那种好大喜功的空间艺术铺展性的重点加以重新修正 , 并返回到对于无名个体的尊重 , 关注具体的人的真实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