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千里访古运》连载(五十):走进杭州(四)( 二 )


虽然江南的棉纺织业渐被北方取代了优势 , 但丝织业却就此兴旺起来 , 且成为明代运河地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 在北京、苏州、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及山东的兖州等地区 , 除了设有官办织染局等丝织机构外 , 大量的则是民间丝织业 。 杭州的织锦也自古闻名 , 所谓织锦 , 是采用提花织法 , 把多种色彩鲜艳的纬线和经线交织在一起 。 根据织锦所织的图案内容 , 可分为人物织锦、风景织锦、花鸟织锦等 , 锦缎看起来生动灵秀 , 色泽和谐而丰富 。
明代的官府丝织业内部分工很细 , 规模也较大 。 但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皇室 , 丝织工匠的劳动属于徭役性质 , 即义务劳动 , 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 。 明代日渐衰落 , 而民间的丝织业则日趋兴盛 , 并代表了明代丝织业发展的主体 。
杭州|《千里访古运》连载(五十):走进杭州(四)
本文图片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丝织业的工序非常繁琐 , 从缫丝算起 , 要经过络丝、牵经、治纬、开织等多项程序 。 《农政全书》中说 , 缫丝时 , “以一锅专煮汤 , 供丝头 , 釜二具 , 串盆二具 , 缫车二乘 , 五人共作一锅二釜……二人直釜 , 专打丝头 , 二人直盆主缫 , 即五人一灶可缫茧三十 。 胜于二人一车一灶缫丝十也 , 是五人当六人之功 , 一灶当三缫之薪” 。 也就是说 , 随着缫丝技术的改进 , 节省了人力 , 节约了能源 , 提高了劳动效率 。 牵经工序所用的工具 , 包括溜眼、掌扇、经耙、经牙等装置 , 其完善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 。 治纬的工具主要是纺车 , 这时的纺车已运用了轴柄和轮轴的机械原理 , 构造简单 , 操作方便 。 纺车的锭套上有竹管 。 摇车转键 , 蚕丝便可层层缠在竹管上 。
开织是丝织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 明朝时所用的织机有两种 , 一是织平面纹的“腰机”;一是织花纹的花机 。 腰机也称作小机 , 构造简单 , 操作方便 。 用脚蹬踏板 , 用手投织梭 , 一般用于织绢、轻素等丝纱品 。 织丝的时候 , 织匠一般坐在一块熟皮的坐毡上 , 工作时 , 主要用腰际以上力气 , 所以叫腰机 。 腰机织者需要手脚并用 , 分别完成移综、开交、投梭、打纬等四项织造运动 , 以及卷布、放经的操作 。 花机的装置则复杂 , 长达一丈六尺 , 构造包括楼门、的杠、叠助、老鸦翅、铁铃、花楼、冲脚、冲盘、眠木牛等十余种部件 。 工作的时候 , 至少需两人协助 , 一人司织 , 一人坐在花楼架木上 , 负责提花 。 织者要能够熟练地先后完成开交、投梭、打纬、移综、卷布、放经等六项动作;提花者则要提拉经缕 , 与织者的动作默契配合才成 , 否则就会不时出现断经线或纬线 , 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 而且织出的布要么多接头 , 要么密度不均匀 。
杭州|《千里访古运》连载(五十):走进杭州(四)
本文图片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明代时 , 江南的苏州、杭州、嘉兴及湖州 , 也就通常说的杭嘉湖平原 , 是丝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 苏州的机房主要集中在城东 , 杭州的机户主要集中在西城 , 除苏、杭等城市存在大量的“城机”外 , 更多的则散布在苏杭嘉湖农村的“乡机” 。 丝织业不断向农村扩散 , 形成了一批专业化丝织的市镇 。 如苏州的吴江县 , 尤其是盛泽镇 , “居民稠密 , 俱以蚕桑为业 , 男女勤谨 , 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 被誉为“丝绸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