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图片

|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图片

|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图片

《论语》里面有两处用到“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这句话被西方人看成是跟基督教里《圣经》的经律完全一样的 , 尽管它们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 。
——杨慧林
这些年中国人一直在纠结于一个问题 , 我们跟世界到底说不说“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如果说这个 , 会不会让人觉得“中国霸权”又来了等等 , 很让人纠结 。 以至于有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一个大型国际会议 , 可在会议上“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词语都不让用 , 最后只用了一个中国的“探索” , “探索”这个词在英文中是中性词 , 好像没什么问题 。 但其实我们仔细去探究“中国模式”这个词最早到底来自哪里时 , 才吃惊地发现 , 原来这个词最早居然来自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 。 相信大家都很难想象 , 竟然是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讲“中国模式” , 而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讲 。
|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图片
富兰克林
1691年的时候 , 英国伦敦出版了第一版《论语》的节译本 , 它不是《论语》的完整版本 , 叫《孔子的道德箴言》 。 1738年 , 本杰明·富兰克林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 他在《宾西法尼亚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 叫《读<孔子的道德箴言>》 , 但是他在这篇文章里没有发表太多关于孔子的见解 , 只是一些偏节选、介绍式的内容 。 等到他三十多岁时 , 1749年的时候 , 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 , 这封信里再次提到了孔子 , 他把孔子看成一个东方的改革家 。 他说孔子看到他的国家世风日下 , 邪恶横行 , 他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呢?首先是去游说贵族 , 使这些贵族施以德行 , 于是百姓群起追随 。 他说这种方式叫做“中国模式” , 对人类起到了绝妙的影响 。 而“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正好不一样 , 西方的改革不是这样的 , 往往是由民众而起 , 是从下到上的 , 而孔子是游说贵族 , 让百姓追随 , 是自上而下的 。 其实他说的西方模式里的“民众”是“mass” , 有乌合之众之意 , 是比较负面的一个词 , 类似于暴徒之类的人 。 这些人一拥而起 , 得势以后 , 利益和党派之争就会随之而来 。 他这些话真的是话里有话 , 他最后还说这两种模式如果在什么地方能并用的话 , 那么改革可能会顺利得多 。 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非常有趣的一段言论 。
|杨慧林: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论语》和《圣经》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图片

我们可以看一看 , 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到欧洲思想的核心 。 2010年9月时 , 欧洲开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会 , 欧盟签了8个战略合作伙伴 , 中国也是 。 后来欧盟就有好事者想了解 , 他们签的那些战略合作伙伴都干了些什么 。 于是有人就通过统计发现 , 欧盟签的这8个战略合作伙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在关键问题上和欧盟的意见都不一样 。 于是欧洲的民众听了就不高兴了 , 认为欧盟大费周章 , 签下的8个战略合作伙伴的意见既然跟欧盟都不一样 , 那签之何用?于是他们就开了一个高层论坛进行讨论 , 最后他们认为这个战略合作伙伴还是很重要的 。 当时欧盟的首任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 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叫reciprocity , 翻译成中文就是“互利互惠” , 这个是没错的 。 但是如果我们追溯到中国的传统里 , 追溯到西方自身的传统里 , 这个reciprocity仅仅是互利互惠吗?我相信不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