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以一场沉浸式“新”球漫游迎接2022,冯彬:以艺术为媒致敬航天文化传递文化自信( 二 )


艺术|以一场沉浸式“新”球漫游迎接2022,冯彬:以艺术为媒致敬航天文化传递文化自信
文章图片

《廿空间站》里的“未来树”
在《廿空间站》里沉浸式穿行 , 通道交界处是一棵通体发光的“未来树” 。 作为国内首个且唯一采用全息膜影像技术打造的树体 , 它以温暖的亮橘色呈现出未来能源之树的形态 , 与空间站的银灰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 “未来树”遵循可持续、可循环的理念 , 旨在使近未来的飞行器能具备自我收集清洁能源的能力 , 从而发展出生态自循环系统 , 解决在宇宙中长距离航行的能源和补给问题 。 “未来树”将设计美学与环保的可持续理念有机结合 , 巧妙地演绎了传统与未来的碰撞 。
艺术|以一场沉浸式“新”球漫游迎接2022,冯彬:以艺术为媒致敬航天文化传递文化自信
文章图片

艺术装置《控制舱》
在新天地石库门街区入口处《控制舱》的六边形舱体内 , 一位“宇航员”正在向人们招手 , 手掌与之贴合的瞬间 , 控制舱的灯光悉数点亮 , 同时也点亮了人们探索的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 在《控制舱》内 , 设有来自艺术家团队特道组制作的仿真电子面板 , 拥有超过2,000个可瞬时点亮、灵活控制灯光的开关 , 拥有极高的灵敏度和互动性 。 《控制舱》着陆的姿态标记了到达与返航两个时刻 , 指向对未知宇宙的征服、对世界边界认知的拓展 , 是连接现实与目的地的飞行器 , 也是文明的纪念碑 。 “在那个场景里 , 我设置了一个写实的1:1的宇航员 , 他身处小舱体里 , 在这个小的球体里 , 还原了特别多的美术细节 , 还原了人类在近未来20-50年之间 , 可能会面对的一个日常场景 , 就好像提前进行了预演 。 ” 冯彬解释道 。
艺术|以一场沉浸式“新”球漫游迎接2022,冯彬:以艺术为媒致敬航天文化传递文化自信
文章图片

其实 , 此次的航空主题展并非窗画廊首次在展览中还原太空舱的概念 , 他们曾在美国东岸展出数次 , 并且在2016年参与过科幻电影《TROY》的太空舱场景搭建 。 但冯彬告诉我们 , 此次创作却是有史以来他所做的最大一次体量的创作 , “这次的成功置景 , 要归功于整个团队的齐心协作 , 拥有不同专业的其他团队成员为艺术家提供了技术支持 。 我们的建模师、原画师将我的概念重新还原 , 通过我的工程总监为我设计和实际计算这些沉重的数据 , 才能使我们的概念和创意更好地在物理空间内落地和还原 。 ”
把“西装人”带回故里
从2012年到2018年 , 7年的时间 , 冯彬留学美国 。 这期间 , 他以大画幅的摄影去记录然后变成照片 , 创作了墙面雕塑、拼贴画等一些行为艺术的片段 。 2018年 , 冯彬回到自己的家乡上海 , 在国内期间他不断向国人分享他的艺术经历 , 并不断推广中国的传统艺术 , 沉淀中国的文化内核 , 让《永生舞台》里这个核心角色“西装人”回归故里 。
艺术|以一场沉浸式“新”球漫游迎接2022,冯彬:以艺术为媒致敬航天文化传递文化自信
文章图片

他在中国做了众多调查 , 想要找出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元素 。 最终 , 他选中了china的发源地瓷都——景德镇 , 开启了“瓷板画”的创作篇章 , 以他自己的自画像——“西装人”成为贯穿这个系列线索的“釉上瓷板画”作品 。 “虽然 , 创作的媒介看似跨度很大 , 但在这个过程中 , 其实我的关注点只有一个——这些图像是如何在多语言环境下变形和传递 , 当它们从一种文化背景过度到另一种文化背景又该如何被解读 。 其实奢侈品对于这些图像是非常敏感的 , 比如经典的LV的logo , 它的图案是从铜钱锦衍变而来 , 海浪纹则是范思哲的灵感来源 。 如果你仔细观察 , 会发现很多元素都是来自于符号、芥子园工笔画等一些素材 , 或是从图像文献资料里挪用而来 , 然后经过某些创作手法变成了现代元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