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社科工作者】
面向未来的哲学思考者
——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张颖天
“遇到的问题在哪里,我就去哪里”——今年60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已在哲学领域耕耘30余载。赵汀阳的哲学思考极富创造性,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以广博开阔的思想触角,充分吸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思想资源,形成了“天下体系理论”“共在存在论”“可能性的哲学”等原创性理论。他用热切且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当下世界,用理性的省思诠释着作为一名哲学思考者的历史关怀和时代职责。
以“问题”为思想聚点的哲学“劳动者”
做一名有技术水平的哲学“劳动者”,是赵汀阳的志趣所在。今年10月28日,赵汀阳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谈及这份荣誉,他表示自己从事的是哲学的劳动,“做技术活儿有实在感,觉得能接触到问题本身”。
“问题”是打开赵汀阳哲学思考的闸门。在他看来,只有主动思考哲学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人提出的问题,才算真正“接触到了哲学本身”。
通过“美是什么”的本科课程作业,赵汀阳开始思考关于“定义”的难题。他发现,对任何真实事物都很难定义,永远有被遗漏的方面,可是我们明明能够定义数学里的对象,这里一定有什么问题。后来通过阅读数学史,他意识到,只有“虚拟存在”比如数学的对象才能被严格定义。于是,他提出了在虚拟层面意义上“定义先于存在”或“定义创造存在”这一思路。
“语言表达整个生活。”维特根斯坦的这句名言,也是赵汀阳对“语言”这一哲学研究工具的基本态度。以“问题”为思想聚点,通过不断丰富自己所掌握的思想资源,不断假设,不断求证,不断完善和修补,赵汀阳的哲学理论大厦日益丰满,他所耕种的“哲学”园地,不断生长出好的“庄稼”。
探究中国文明的历史精神基因
赵汀阳从不吝啬于使用哲学想象,他曾尝试以哲学的想象来讨论人类意识和思想起源的问题。他认为,历史无法重现而封存了大量问题,在历史沉默的地方,或许正是哲学想象的余地。在此基础上,“化历史为哲学”的论证应运而生。
“中国哲学不是逻辑性的,而是意象性的,有许多隐含的曲径。”面向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赵汀阳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中化出“以史为本”的想法,通过对“历史”“山水”“渔樵”这三个关键词的把握,以一种“哲学与诗”的方式来论述他对中国文明历史精神基因的理解。
2019年10月,赵汀阳所著的《历史·山水·渔樵》一书出版发行。在该书中,他用《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渔樵为何论古话不休》三篇长文,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中国文明的精神基因是历史,历史即是中国人的信仰,这是中国文明与其他宗教文明最大的不同之处。
对于“古今”和当代性问题,赵汀阳认为,任何一种古代思想,如果不是同时具有当代性或未来性,就是死的。“以当代或未来的问题为准,来寻找古代的经久不衰的资源。”这是他对古代的理解。
探寻“天下体系”下的可能世界
赵汀阳的哲学思想始终体现着历史眼光、现实关怀和世界视野的统一。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限度:从事历史哲学研究,如何有效地理解历史事件,还缺乏足够有效的方法论;而历史如何研究未来,也是个难题。同时,他也坚定着自己的哲学追求:把理论做好,试图达到在理性上普遍有效的哲学分析。
- 求职|3类“临时工”迎来春天,未来有机会成为正式工,进入编制不是梦
- 董明珠|格力集团董明珠亲自认可的未来接班人!职场锦鲤现身腾讯课堂开讲
- |未来一周时间,生肖马能力得到领导的赏识,在职场中做出一番成绩
- 马友友|2022YMCG开幕,马友友:音乐与文化助我们构想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盛典|每一种过去都指向一个未来|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回顾
- 书单|每一种过去都指向一个未来|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回顾
- 未来|敢为时代中国星|杨澜: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尝试的勇气
- 墓葬|古人留下墓葬,我们可以考古,未来人又怎么对我们进行考古呢
- 剧场&40位顶尖艺术家、学者汇聚“相约北京”艺术论坛 探讨“艺术向未来”
- 白羊座|未来3种职业需求量大,人才缺口大,月入过万,早知道早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