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行|“拉面哥”这一年:继续利用流量帮人找孩子,隔空喊话张同学( 三 )


而正是这夫妻俩并不擅长的直播领域 , 让程运付多次萌生“找团队”的想法 。
“我算着 , 去了快递费、包装费和人工 , 一单也就赚几毛钱 。 磕了碰了 , 还得给人家赔 。 ”他说 , 如果成交量高的话还利润还可观一些 , 但照着拉面嫂的直播频率和单量 , 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
程运付想从别的直播间取经 , 最后却更迷糊了 。 “我就纳闷怎么卖这么便宜 , 我卖的比他价格高 , 我还不赚钱 。 ”
靠自己 , 可能还是不行 。 互联网世界变幻莫测 , 一年前他还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 , 只觉得网络虚拟 , 如今要在网上做点什么 , 他觉得真得“找团队”了 。
在绝大部分网友的认知里 , 像程运付这样的“农民网红“ , 没有团队是保持纯粹的象征 。 如果哪天有了 , 就会在过度商业化 , 丧失本心的路上越走越远 。
尽管在成名之初 , 他数次辟谣没有“团队” 。
其实他这个想法在今年很早时候就有了 。 虽然他有台单反相机 , 花8000多买的 , 但在短视频的拍摄剪辑上 , 水平还是“小儿科”了 , 尤其是与前些日子爆红的“张同学”比 。
程运付想拍现实中的乡村生活 , “包括老百姓做饭、种地 , 去大街上赶大集啊 。 ”这些想法与“张同学”不谋而合 。
“不能急 , 得慢慢来 。 ”他想找个年轻、思路开阔的 , 赶得上时代潮流的 。 还有一点最关键 , 要真实 , 实实在在的 。
不出意料 , 爆红后“张同学”的家门口也经历了一些“疯狂”的打扰:他的“家”成了景点 , 来打卡的粉丝络绎不绝 。 有媒体以《“张同学”走红 , 开始遭遇“拉面哥”的烦恼》为题进行了报道 。
虽然了解不多 , 但程运付也想把不多的经验传授给“张同学” 。
“别管别人说什么 , 做好你自己 , 问心无愧就行 。 ”程运付说着 , 也像是在劝慰自己 , “我们总不能捂着人家的嘴不让人说 。 还是做好自己吧 。 ”
杨树行|“拉面哥”这一年:继续利用流量帮人找孩子,隔空喊话张同学
文章图片

跟“拉面哥”有关的“广告语”出现在杨树行村
跟主播们共处
这10个月时间里 , 近百名主播的涌入 , 使得被“围观”已经成了程运付的日常 。
大约半个月前 , 大哥的意外去世 , 他暂停了出摊 , 再加上冬日渐冷 , 村里人流量骤减 , 依附他面摊而生的村民们也没了营生 , 都撤摊了 。
但村里依然有零星的主播 , 其中有不少是从今年3月份就“驻扎”的 。 没有“拉面哥” , 主播们只能把镜头对准杨树行村的小山坡 , 话术也变得乏味 。
杨树行|“拉面哥”这一年:继续利用流量帮人找孩子,隔空喊话张同学
文章图片

村里依然有零星的主播
35岁的“羊排姐”就是其中一个 , 靠直播带货 , 她能有些收入 。 今年3月 , 她和老公被拉面哥的淳朴吸引 , 一起来到杨树行 , 租住在村里临街的房子里 , 起初是卖羊汤 , “现在主播数量少了 , 但是等出摊了 , 他们就会再回来 。 ”羊排姐觉得 , 拉面哥重感情 , 让她有亲切感 。
31岁的“讲师王爷”是今年6月份来的 。 因为没钱租房 , 他暂住在村里一辆废弃的大巴车里 。 “冬天也还行 , 晚上盖两床被子 。 ”他在横店跑过龙套 , 在上海打过螺丝钉 , 却没想到能在杨树行停留这么久 。
“断臂侠”孟晓跟其他主播不同 , 他时常跟拉面哥妈妈一起做饭 , 他更贴近程运付的“日常” 。
只有细细询问才能发现 , 孟晓也是个主播 , 程运付出摊的时候 , 他帮着干杂活 , 端面、维持秩序 , 打扫卫生 。 曾经的流浪经历 , 他觉得在这里找到了存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