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书法大师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二 )


1974年 , 三十五岁的周慧珺受约 , 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 。 彼时 , 字帖匮乏 。 周慧珺的墨迹令人耳目一新 , 既含米字锐于内、华于外 , 又具颜体宽博与稳重的气势 , 也饱含着强烈的时代感 。 人们惊叹折服 , 争相购买 , 首版很快告罄 。 于是一版再版 , 几年内连印十多版 , 创下印数一百多万册的空前纪录 。
有藏家评 , 这本字帖里有周慧珺自己的婉转意趣与硬朗笔锋 , 对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书法精神也有拓展和升华 。 一股清新的“周旋风”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 全国的书法爱好者记住了周慧珺和她的风格 。 在那个书法尚处于寒冬的年代 , 周慧珺独树一帜的字帖犹如在冬天里燃起一把火 , 意义非凡 , 影响深远 。
|记忆|书法大师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本文图片

2019年10月20日新民晚报刊登
“鲁帖”之后 , 周慧珺从1987年起又出版了《周慧珺行书古代爱国诗词选》《周慧珺行楷书千字文》《周慧珺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十余种字帖 , 均一版再版 。 上海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发祥地 , 上海书法曾号称全国书法的“半壁江山” 。 周慧珺的出现丰富了海派书法的内涵 , 也把其传统审美观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
1998年 , 周慧珺出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 在她两届任期内 , 带领团队主编的《上海代表性书家系列作品集》于2007年出版 , 并获得中国政府图书奖 。 2007年1月 ,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海派书法晋京展”和回上海的“汇报展” , 令海派书法声震全国 。
周慧珺被誉为当代海派书法领军人物 。 近日 , 耄耋之年的周慧珺荣膺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 她个人出资成立了“上海市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 , 用于奖励上海市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书法者 。 她执着一生纵情书写 , 如今淡出公众视野 , 依然在为弘扬书法 , 培养书法爱好者奉献着 。
2.三次手术 , 脱胎换骨“机器人”
周慧珺小学时一次远游登山途中遭遇大雨 , 浑身湿透 , 发起高烧 , 浑身酸痛 , 吃药后症状缓解 , 但埋下病根 。 初中时 , 她经常关节疼痛肿胀 , 不能轻松自如下蹲或长久站立 。 高中毕业 , 她考入上海科技大学 。 仅仅上了几个月学 , 她就因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发作 , 异常痛苦 , 生活不便 , 不得不退学回家 。
青春年华 , 病魔缠身 , 枯坐于室 , 何其残酷 。 怎么办?
有一天 , 周慧珺在书柜里发现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蜀素帖》 , 那意气风发的神采深深震撼了她 , 她似乎找到了米字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 。 从此 , 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书法 , 以此消磨时间并对抗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 , 哪怕是瞬间忘却……纤弱的身体 , 超凡的顽强和坚韧 , 令人侧目 。
年复一年 , 毛笔写掉一支又一支 , 但病魔从未远去 , 四肢关节变形 , 行动不便 , 发生病变 , 疼痛相伴 。 周慧珺在这种病况下执着书法 , 成就斐然 。
1987年底 , 周慧珺在看了西医置换关节的一些资料后 , 终于下决心手术 。 她住进瑞金医院 , 上午进入手术室 , 下午才推出 。 手术用人工制造的陶瓷髋关节假体置换了原来病损的髋关节 , 手术十分顺利 , 但并不能根治类风湿关节炎 , 仍需用药、静养和物理锻炼 。 这个过程十分漫长 , 艰辛 。 回忆当时 , 周慧珺的学生李静依然心疼 , 她说:老师术后看到病变的髋关节惨然变色 , 整个软组织已经消失 , 取而代之的全是骨刺 。 取出来的髋关节被她二姐周慧珏做成标本 , 埋在自家院子的葡萄树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