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太信子&和鲁迅决裂的周作人通敌叛国逼死亲侄,不堪晚年折磨屡求安乐死

相信不少人在学生时代都被一位叫作鲁迅的作家折磨得“死去活来”,语文老师带着我们一句一句地剖析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大文豪更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毛主席曾这样高度评价过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见国家危难之际,广大的人民群众却仍然麻木不仁,立即意识到及时将国人身体上的疾病治好了,心灵上的沉疴未除也无济于事。
羽太信子&和鲁迅决裂的周作人通敌叛国逼死亲侄,不堪晚年折磨屡求安乐死
文章插图

于是年轻的周树人果断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字字铿锵,创作出《呐喊》、《彷徨》等多篇优秀散文集唤醒正处于迷茫中的年轻人,无数年轻人因为鲁迅的文章而热血,鲁迅唤醒了很多人却没能唤醒与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周作人。周作人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相对比较陌生的,因为他并不像他的哥哥那般正直,一心为国,是一个思想十分复杂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反面教材。
羽太信子&和鲁迅决裂的周作人通敌叛国逼死亲侄,不堪晚年折磨屡求安乐死
文章插图

周作人的成长经历周作人的出生还带有一点不同凡响的神话色彩,周作人的堂叔夜晚时分泛舟游湖看见前方的游船上有一位白发朱颜的老和尚,仙气缭绕,就在堂叔定睛一看之时,老和尚不见了,这一晚的后半夜,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宁静的夜晚,这个婴儿就是周作人。周作人出生的故事很快传遍了街坊邻居,上了年岁的老人都说这孩子应该以后很懂人情世故。周作人九岁时,他们的祖父因为涉及科举考试受贿案,于是他们的祖父自顾自逃走了,留下了年幼的三个孩子。那时清朝还未被推翻,按照当时的律令,犯案人逃走可以抓捕家里的其他男丁。
羽太信子&和鲁迅决裂的周作人通敌叛国逼死亲侄,不堪晚年折磨屡求安乐死
文章插图

为了躲避祸事,周家人急匆匆地将三个男孩送到了舅舅家。鲁迅当时已经十三岁了,又因为是家中长子,世态炎凉也看得透彻些,鲁迅觉得寄住在舅舅家十分压抑,但周作人却不这样想,他觉得家里以外的一切事物都特别有新鲜感。周作人后来回忆起那段时光也是充满了快乐。一年后,周家人看到风声不太紧于是将三个兄弟都接回来了,可是他们仨的父亲却死于水肿。家里的成年男性顶梁柱顷刻间倒塌,整个家越来越衰败破落。后来鲁迅去到了南京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周作人在家里自得其乐,后来鲁迅放假回家探望时问弟弟要不要和他一起去读书,周作人丝毫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羽太信子&和鲁迅决裂的周作人通敌叛国逼死亲侄,不堪晚年折磨屡求安乐死
文章插图

周作人一到江南水师学堂就十分欢欣雀跃,虽然这个学堂口号是中体西用,还是搞八股文那一套,繁文缛节的,但周作人是一个十分单纯的吃货,他觉得这里许多食物既新奇又美味。周作人也用行动证明了这些食物多美味,七十七岁的周作人还在遗憾十六岁时没有吃到的一种江南特色小吃。鲁迅因为不堪忍受这压抑的学习氛围以及古板的要求主动退学前往日本学医。鲁迅十分宠爱周作人,鼓励周作人好好学习考取清朝政府的官费也来日本留学。周家兄弟个个都不差,于是1906年周作人就去日本找大哥了。在日本的时光差不多是美好而温馨的直到周作人后来的妻子——羽太信子出现打破了亲人间的血缘关系。
羽太信子&和鲁迅决裂的周作人通敌叛国逼死亲侄,不堪晚年折磨屡求安乐死
文章插图

兄弟阋墙,鲁迅被赶出家羽太信子本是兄弟俩雇来做饭打扫卫生的保姆,谁曾想周作人在与羽太信子的朝夕相处中日久生情,于是在1909年两人结为夫妻,这便是周家不幸的开端。羽太信子农村出身,并非富贵人家却有“富贵病”,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挥金如土,十分阔绰。整个家只有鲁迅一人赚钱,但整个家庭的维系与运转的重担也全都压在鲁迅身上。婚后不到一年左右,鲁迅的存款已经不够弟弟俩夫妻挥霍了,在好友的帮助下鲁迅只得回国谋差事。为了多赚钱,鲁迅不仅晚上熬夜点灯写稿还担任北京大学的教授,整日里像个陀螺似的忙得连轴转。这样下来一个月的报酬自然不少,都说长兄如父,鲁迅只给自己留很少一部分的钱财,其余的全部寄给了弟弟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