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从崇明到冈仁波齐,吴淞江水与圣湖水在两地“共此时”

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6号厅进行的题为“Rong-源”的空间艺术展所涉及的“空间”从上海崇明到西藏冈仁波齐,跨越10个省市自治区,辗转2万公里、爬升5300米。
艺术家@从崇明到冈仁波齐,吴淞江水与圣湖水在两地“共此时”
文章插图
【 艺术家@从崇明到冈仁波齐,吴淞江水与圣湖水在两地“共此时”】图说:《光之柱》 官方图
艺术家@从崇明到冈仁波齐,吴淞江水与圣湖水在两地“共此时”
文章插图
图说:作品《光之柱》的冰融化在阿里
展览多以空间、材料作品构成,作品全部组件、设备超1万余件,9大板块分布在7大空间内。观
《光之柱》记录了冰块的折光与消逝:艺术家从吴淞口取了十五罐江水冻成巨大的三棱冰柱,从上海运到青藏高原、把这块冰带到了冈仁波齐;又从塔钦的玛旁雍错圣湖取水带回上海冻成冰柱,让塔钦纯净的水灌溉在崇明长江入海口的土地上。它在特定场域记通过记录冰块的折光与消逝,探讨存在与时间的关系。
《光之茶室》作品主体由5000多个满钵构成,主创艺术家白水对它倾注了极大的感情。“满钵其实很简单,你把它翻过来一看,它就很像一个佛头。它的气泡结构外面是满的,里面是空的,中国传统佛道哲学里智慧的概念‘空即是满、满即是空’。”轻盈的白色纱幔围绕在作品主体稳定的穹顶空间外,步入其中,茶室顶部实时传输着来自冈仁波齐的天空影像,空间的隔阂被技术消除,跨越千里的两地得以“共此时”。作品将饮茶和当代审美相结合,用当下的语言来重新定义东方人文精神。
艺术家@从崇明到冈仁波齐,吴淞江水与圣湖水在两地“共此时”
文章插图
图说:《草叶集》的创作过程
围绕在光之茶室周围的《光之融器》则包含了两个细分系列:《融器》《融声》。《融器》中的重点作品《草叶集》源于对我们周边无名的微弱力量的致敬。创作者在寒冬来临之前采集了许多不知名的枯草,拍照记录,然后用高温玻璃熔液将四维空间的生命定格成二维半的光影,通过材料的转换来为即将消逝的无名野草留下生命的痕迹,恰如时间长河中的某些篇章,闻所未闻但确有其事。《融声》则将从高原上采集的声音与画面收集起来,希望能把这些生命的痕迹放入陈列柜中收藏。作品是对万物有灵的细心感受,以恬静的心态将内心与外在互融。
艺术家@从崇明到冈仁波齐,吴淞江水与圣湖水在两地“共此时”
文章插图
图说:装置《雨滴》
装置《雨滴》在表面上看只是将9个大大小小的玻璃雨滴安放在160左右平方米的空间内,但是多数玻璃雨滴的尺寸都不小于成年人的身高。作品对自然界中物体的尺度进行了置换,通过对雨滴和人之间尺度的互换,原本微小的雨在这里成为庞然大物。当事物既有印象的尺度发生改变时,人们的原有认知会发生巨大的反差。
策展人张子康说:“‘RONG-源’体现艺术家对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探索……‘RONG’可以理解为融、溶、熔、荣、容等,相似的读音和不同的寓意形成了主题的开放性,不同的人对于空间艺术展览的体会必然导致对于RONG的引申和具体化,对应每个人不同的思考结果。”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