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北京的三义庙何以香火如此之盛?雍正年间它不仅是庙宇,还成了会馆?( 二 )


组织祭祀是会馆的主要事务之一,通过祭祀乡土神灵,凝聚、抚慰客寓中的乡人之心,“合庙堂于会馆”的兴建方式也就顺理成章了。江西人奉祀“吾乡福主旌阳许真君”,据州志记载,江西漕运会馆就建在通州城内罗家桥的许真君庙内。
新城南门外的三义庙则成了山东会馆,古人称东为左,所以当时称为山左会馆。其中因缘与漕粮运抵通州后的收纳方式有关。“东南粟米,舳舻转输几百万石,运京仓者由石坝,留通仓者留土坝。”每年运抵通州的数百万石漕粮,其中正兑漕粮由石坝再运入北京城中。水路经通惠河运至东便门外大通桥码头进城;陆路过八里桥至朝阳门进城,所以民间有九门走九车,朝阳门走粮车的说法。改兑漕粮则在距石坝不远处的土坝起运上岸,经玉带河运至通州旧城南关和新城南门外,再由独轮推车运进城内的大运西仓和大运中仓。以独轮推车承运漕粮归仓为业的脚夫苦力多为山东人,新城南门外玉带河边的三义庙也就成为建立山东会馆的绝佳地点。
清代雍正年间,在通州的山东人出资重修了因地震倾圮的三义庙,并以庙为址做会馆,让身在异乡的山东人可以在这里守望互助。山东会馆还为客死通州无力返回原籍安葬的贫苦同乡,集资购置了五处义冢地,创立义园,买棺安葬。这段历史记录在《重修三义庙碑记》和《三义庙创立义园碑记》中,前者刻写于雍正六年,后者刻写于嘉庆二十三年,又在道光二年补刻增设一处义地的记录。2003年,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发掘到一根刻有三义庙和山左会馆字样的义地界桩,界桩标识的这片埋骨义地并不在《三义庙创立义园碑记》所记载的五处义冢中。由此可知在道光二年以后,山东会馆仍以三义庙为馆址,发挥着会馆的作用。
岁月鹜过,庙门外的玉带河已成柏油马路,大殿中也早已没有了供奉的神像、旺盛的香火、跪拜的信徒。还好,庭院仍在,石碑不倒,好像一位饱经沧桑、看淡世事的隐居老者,如果不经意遇见了,只要你愿意,他会备一盏粗茶与你,从民间信仰到漕运往事,平平淡淡,一字一句,话说从头。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张德虎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