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展望2022|各大文学刊物,带来新年的第一个故事( 七 )


刘汀与陈思的“双重观察”各具擅场 。 刘汀的描述颇得诙谐之趣 , 不仅透露了二十年老友的往事趣事 , 亦回溯了北师大的学生生涯 。 陈思从“匮乏”“窥探”“窘境”“舒展”几个关键词梳理刘汀创作 , 九千余字的评论 , 文字匀顺如丝帛 。
李尚坤与姚蜀平的对谈 , 则揭开“一战”时华工群体所历辛酸:三十年的阅读思索 , 终于激活历史的混沌面目 。 同样与历史有关 , 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的教师、研究生 , 对话《北纬四十度》作者陈福民 , 从学科门槛、知识反省等角度 , 畅谈围绕北纬四十度线发生的史实和情感 。 本期还有来颖燕对文珍小说集《找钥匙》里“城市缝隙中的漫游者”的分析 , 以及张艺谋、张英的对谈 。
王彬彬|展望2022|各大文学刊物,带来新年的第一个故事
文章图片

2022年第一期《上海文学》
《上海文学》的新年第一期刊登了莫言的一组诗作 , 打头诗《聂鲁达的铜像》缘起于莫言与京师学堂中聂鲁达铜像的一场心灵对话 。 在莫言的冥想中 , 聂鲁达不是铜像 , 而是依然辐射着激情的诗人 。 诗后还配发了莫言的诗作手稿 。
小说部分 , 《上海文学》自2018年以来每年一月号都会推出“短小说特辑” , 以短小精悍的篇幅 , 追求精英化与文学性的特质 。 今年的“短小说特辑”推出了石舒清《单耳子》、三三《来客》、周洁茹《一次出游》等短小说 , 体现出作家们各自的叙事技巧和文学格调;中篇小说刊发的是“80后”作家常小琥的《变脸》 , 以杂技团两代艺人的人生沉浮 , 写出了一个行当和一个时代的变迁 。 常小琥延续了之前《琴腔》《收山》的写作风格 , 以一个传统行当为切入点 , 融入京味京韵 , 呈现出一个相当扎实独特的文本 。
此外 , 专栏方面延续了徐皓峰的“‘十七年电影’中的事故人情”、陈冲的“轮到我的时候我该说什么”、棉棉的“心电之影” , 它们一直深受读者喜爱 。
王彬彬|展望2022|各大文学刊物,带来新年的第一个故事
文章图片

2022年第一期《北京文学》
2022年第一期《北京文学》推出了孙晶岩的报告文学《冬奥来了 , 中国蓄势待发》 。 在孙晶岩看来 , 这场冰雪盛会背后是一个个参与者的奉献与付出 , 他们当中有冬奥场馆及配套工程的建设者、冬奥项目教练及运动员、体育科研工作人员等 。 孙晶岩在现场深度采访 , 带领读者走近冬奥 , 感受“奥运精神” 。
这一期《北京文学》还重点刊发了戈悟觉的短篇小说《企图心——9号别墅故事》、尹学芸的中篇小说《蓝芬姐》、纪静蓉的中篇小说《西二旗夜未眠》等 。 在《企图心——9号别墅故事》里 , 85岁高龄“80”后作家戈悟觉妙笔生花 , 讲述了一个大开脑洞的故事 。 作为封面人物 , 他说:“我重返文学专注于人性的发现、开掘和表述 , 中国的和世界的 。 ”
尹学芸的《蓝芬姐》则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生死剧 , 在扣人心弦的叙事中 , 她将诡异故事背后潜藏的历史、情感与人性秘密一一揭示;纪静蓉的《西二旗夜未眠》有关医美、职场女性、恐婚恐育、雌雄同体男等等话题 , 同样是一个深邃又迷人的故事 。
王彬彬|展望2022|各大文学刊物,带来新年的第一个故事
文章图片

2022年第一期《四川文学》
2022年 , 《四川文学》开设了新栏目——“名家看台” , 该栏目侧重刊发名家小说和散文新作 , 第一期推出了阿来的万余字散文《分云拨雾见米仓》 。 米仓是一座山 , 也是一条越三千年历史的古道 , 阿来信手写来 , 自由吞吐 。 因其小说的光芒 , 阿来的散文多多少少受到“委屈” , 但他的散文同样构成了一种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