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区|林正刚职场案例:策略、计划和执行( 二 )


一好就是描述“执行层”的活动 , 以后每周通过commit call报表的检查 , 推动整个GTM的执行 。 追求每周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了 。

「二好:ERS 。
同时 , 本周201道场另外一个实践反馈就是:ERS 。 我们三个团队都反馈了ERS的大局观 , 在我们的汇报以及老师的指导和反馈中 , 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思考 , 值得记录下来:
ERS体现是我们的“计划层” , 当下这个阶段 , 就是真实反应我们新财年预算准备的“状态” , 这个状态没有好与坏 , 只是反应当下我们的一个现状 。
同时 , 很有意思的是 , 在我们动手整理之后 , 发现结果与CEO脑袋里想象的还是有一些“差异” , 那些我们想象着做到了的行为 , 实则“认真”对待之后 , 发现还有很多改善的空间 , 所以ERS打分出来的结果 , 还是有一些“意外”发现 , 我想这个过程也是帮助CEO检查“盲区”的机会 。
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绝对主观的相信自己“大脑”的判断 , 看见“现实”是改善的第一步 , 目前看更是CEO需要绝对的“自律” , 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惯性”思考的“盲区” 。
任何时候都可以多问一句:还有信息没收集完整吗?还有可改善优化的空间吗?CEO和管理层 , 我们是企业运营的“大脑” , 这个是绝对需要“练”的 。
ERS打分的三个维度是:绩效目标 , 行动计划 , 财务预算 。
看似我们是分开三个维度打分的 , 可能有得1-3分的可能性 , 但是在CEO复盘会时林老师的提醒 , 如醍醐灌顶 , 这三个动作是层层递进 , 并强关联的 。 如果某个行为做到了 , 可以达到运营的目标吗?
答案肯定是不行 , 这三个行为同时做到才能达到目标 , 所以 , 只有零分或三分之区别 。
我们还是把ERS当成了“工具” , 而事实上老师只是给我们一个去检查计划层的“抓手” , 如果我们钻进去工具的使用 , 就失去了使用ERS本质的价值 。
其实 , 最终我们所有的方法和工具 , 都是帮助我们达到目标的一种形式 , 任何时候思考打分也好 , 工具的使用也好 , 还是要去看见本质 , 就是最终我们想要看什么?
当下的真实状态是什么?不过只有在动手之后 , 才能理解ERS背后的业务逻辑 , 还是要动手实践才是理解背后逻辑的必经之路 。
ERS是我们培养管理者的一个“抓手” , 通过这个打分的结果 , 就是实时给我们展示团队当下状态的大局观 , 只要我们时刻on track , 每周检查都在改善 , 相信管理者的计划能力 , 和基层的执行力就慢慢打造出来的 。
ERS是一个“牵引”的抓手 , 我们要好好利用起来 。 」
以上描述就是“计划层”进度检查 , 每周我们都会检查在这方面进度如何 。 同样 , 我们不追求你一次到位 , 还是小步快跑 , 不要停下来就好 。

「三好:核心能力 。
晚上201-CEO复盘会 , 林老师与几位CEO做了简短的deep dive , 深挖我们背后的“创业故事” , 不得不说从两位CEO的分享中 , 还是有很多的感动 , 同时将这个场景引发的触动和思考记录下来:
虽然所处行业不一样 , 创业年限不一样 , 但是企业运营和创业者成长路径都有一定的“规律” , 这些“规律”都隐藏在我们的“故事”中 , 老师现场deep dive , 就是将这些“故事”放在同一个平面 , 让我们似乎看见一个个场景 , 串联起相似的“故事”的场景 。
在所有的信息和“故事”呈现之后 , 看见的规律都“如出一辙” 。
就是创业初期我们都“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