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王澍篆书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
作者:胡明荣
(涪陵师范学院美术系)
摘要:清代以篆书知名的第一位书家王澍,绩学工文,精研金石碑刻,著述亦丰。其所长“玉箸”篆对后世影响极甚,奠定了碑学发展的基础,是清代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
王澍;篆书;碑学;影响
正文
王澍(1668——1743),字若林,号虚舟、竹云,江苏金坛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入翰林,官至吏部员外郎,告归还乡。在朝时曾被“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是清代以篆书知名的第一位书家,其所擅长的“玉箸”风格,一直影响到乾、嘉以后的很多篆书家。
文章插图
王澍绩学工文,主要著述有《虚舟题跋》、《竹云题跋》、《虚舟跋补源》、《论书剩语》、《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十二卷》、《翰墨指南》,这些理论著述大多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经验,不乏真知灼见。其创作和理论主张是碑学兴盛的先声,为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精于思辨力转时风
王澍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值明末清初董其昌以“淡、秀、渊、韵”为审美取向的书风盛行的时期。因为,康熙喜爱董其昌书法,遂使当时学书者学董成风,当时最负盛名的书家都属董其昌一路风格。姜宸黄赖其书法被康熙认出而拔置进士第三名。孙乐颁因学董书而受康熙重用,御制碑版,多命其书之。查昇以书法得董精髓屡获康熙称赏。(《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王士祯《分甘馀话》卷二)所以众多书家流于趋同,篆、隶书日见衰落。
王澍对时风大为不满,视董书乏刚健,雄强意向的快风为一种“恶习”。有明前半未改其撤,文徽促使尽平生气力,究竟为所笼罩,至董思白始抉破之。然自思白以至今,又成一种董家恶习矣。[]这种精于思辨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种思辨精神与他在实践方面极力学古,理论上主张厚古薄今的态度是分不开的。针对时风,力求扭转时弊,力主刚健、雄强。因而,自己潜心金石、碑刻、文字学的研究,决心复兴古法。
2、精研碑刻推崇古法
中国书法艺术是以书写汉文字为载体,籍以抒情达意。按“六书”的原理,汉字从甲骨文契刻象形开始,经历了籀文、篆文、隶变等文字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王澍极力提倡学书应从篆、隶入手。“作一字笔笔有源本及佳,一笔杜撰便不成字,作书不可不通篆、隶。今人作书别字满纸,只缘未理其本,随俗乱写耳。通篆法则字体无差,通隶法则用笔有则,此入门第一正步”。
文章插图
他推崇“史籀《石鼓》从心不逾,篆书之圣也。斯、喜妙迹沦绝,至唐李少温上追孔辙,下袭斯法,篆法于是中起。《谦卦》尤其奇绝之作。”《石鼓》当为篆书鼻本,王澍自己倾其全力精研摹勒,“《石鼓》操纵在手,从心不逾……余学之三十年,略得端绪。每作一字不敢以轻心掉之,必正襟危坐,用志不分,乃敢落笔。竟此一本,凡经半月,心力弹瘁,乃仅成之。”
王澍在研习《石鼓》时,态度是严谨的,“每作一字不敢轻心掉之”,用心虔城的,“必正襟危坐,用志不分”,用力也是倾注的,竟此一本经半月乃成,且“学之三十年”,自谦以为才“略得端绪”。可谓精研力学。
除秦朝李斯和唐代李阳冰篆书处,王澍认为元代赵子昂的篆书亦相当不错。“此《酒德颂》见自锡山,后虽无子昂款,然知是子昂笔……昔人称李少温以虫蚀鸟迹象其形,风行雨集象其势,太阿、龙泉象其利,嵩高华岳象其峻,此亦足以当之”。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