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王澍篆书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 二 )


赵子昂篆书,除《酒德颂》以外,其《大道歌》信是奇绝之作。“赵吴兴篆书三种:一《酒德颂》;二《太白登东岳诗》;三《大道歌》。前两迹都无款,独此及下款耳。而此尤神骏可喜,直欲大破二李旧格,为篆学另开门户,信是奇绝之作。”王澍对古代金石碑刻的推崇和研究,让历代碑版重新闪烁艺术的光芒,使当时在书学道路上苦苦探索的众多书家心惠眉眸,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3、努力实践著述立论
王澍在精研碑刻的同时积极努力,大胆实践。并从中总结验体会,著述理论用以指导实践,使后人以此为鉴。使篆书复兴繁荣,在当时能扭转时弊也是王澍的初衷。他经过自己大量研习和实践,总结篆书在用笔、结体及创作实践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篆须圆中规,方中矩,直中绳。篆书用笔须如锦裹铁,行笔如蚕吐丝。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这是王澍对篆书理论真知灼见,是后人学习篆书的良师益友,若能真解此意,努力践行,篆书必能大获裨益。“圆中规,方中矩,直中绳”多指笔画形态,应合于篆书法,运笔必流转无顿折这笔应不偏不依,必中于绳。“用笔须如锦铁”指要起收笔皆藏锋,中锋行笔,笔力内藏,不露圭角。“行笔如蚕吐丝”即运笔力均、平缓、不及不离。“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是篆书结体、章法的实质核心。篆之笔以圆为贵,以圆求力。
关于中锋用笔,王澍阐述为“笔折乃圆,圆乃劲”。意即中锋用笔使圆实,笔力内凝,谓之可折,当然遒劲之力自见。“瘦乃腴”是要求表现篆书的精神。因为,篆书面貌本身用笔流转,不使顿折,必以瘦硬取神。但是瘦只是用以取神,不能片面地求瘦不剩肉,在能“瘦”的同时,使得瘦有丰润,方合格律。“参差乃整齐”意即在笔画参差变化中求统一。也是因为篆书字形律于“方整”,缺失大小、长短、错落等因素。所以,不能一味地使之整齐,否则将陷于呆滞,不符合艺术规律。
王澍对篆书创作的体会总结,阐述也精当,“篆籀之书,自古为难,笔不坚不瘦,不圆不劲不能变化。余作篆书,必心气凝定,目不旁睨,耳不外听,虽疾雷破柱,猛虎惊奔,不能知也。用是乃窥见斯、喜妙处”。篆书尤与行、草书不能相较,不能纵情挥洒,情趣所到波澜起伏,只能屏心静气,“委委道来”方为得法。王澍的理论著述不仅使自己得以提高,而且,让其当世及其后的诸多书家有了航程的灯塔。
篆书&王澍篆书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
文章插图

4、引领潮流奠基碑学
清代书法大致分为两大时期,乾隆之前为帖学期,嘉庆、道光之后为碑学期。清王朝到了雍正、乾隆之间,为了满氏五朝政权得以继续巩固,朝廷实行禁书并大兴文字狱。士大夫文人不敢有所著述,因而,大多转向金石考据学。于是搜访断碑遗碣之风日盛。到了乾隆、嘉庆之际,考据学、金石学、文字学就兴起和发展起来了。而书法由帖学逐渐转向碑学。“清代碑派书法的兴起,实际上是以篆、隶书体的复兴为先导的”。
王澍是康乾时期的书家,是篆、隶复兴的倡导者、实践家,是这一时期开拓一路风云的代表。他在其著述的《论书剩语》中除了强调篆、隶书体为学书“入门第一正步”外,还强调作字要“穷其源流,究其变化,然后作字有本。不理其本但取半路持扯不济事”。王澍通过对大量金石碑刻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实践,篆书成就确实卓著,自己也颇为自信。“吾前为剑光老友作此(《谦家人两卦篆书》)书,天寒手冻,精力驽缓,此书乃更遒劲,恐应夺子昂之席”。本来王澍自己对赵子昂的篆书都是大加称道的,可自己为剑光老友书《谦家人两卦篆书》后,自认为其书特别遒劲,能与赵子昂一比高下,甚是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