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句新解之我见2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图: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敬请点击右上方蓝字关注
本期名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名句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二十年前读《道德经》,茫然无所得,那时还年轻,太过心浮气躁,无知自高。十年前读《道德经》,懵懵懂懂,虽不曾斋戒沐浴、焚香更衣,但读时用心以诚,倒也偶有心领神会处。近两年再读《道德经》,与从前的自己相比,自我感觉算是小有长进,但若说完全读懂,怕是还要些年头。
孔子说:道不远人。老子写《道德经》,自然是想传大道真意于天下,后人总是能读懂、悟透的。事实上,《道德经》里的很多文化营养、思想精髓,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意识里,只是大家不自知而已——其中,像这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例证。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全文如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名句新解之我见2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文章插图

从这段话里,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四重启发:
第一重启发,是人应该追求问道成圣。做圣人的好处显而易见,“能成其大”是一个,“终无难矣”是一个,而“能成其大”和“终无难矣”是人的根本追求,人人都想达到的境界。当然,这辈子如果成不了圣人,也应该学习和了解圣人是如何看问题、如何为人处事的,像圣人一样看问题,按照圣人的思路做事,自然能取得圣人一样的结果。
第二重启发,是人应该学会辩证法思维。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懂得,难与易、大和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这些后人自然该学会脑子要转一个弯,不能凡事“一根筋”不知变通。但事实是,当今社会没有这种辩证法思维的人仍然不在少数:像老子在这段话中说的一味“为大”最终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愿做的大有人在,常常“轻诺寡信”的大有人在,只愿做“多易”之事却遭遇“多难”之境的大有人在。
第三重启发,是人应该对“难事”和“大事”有正确认识。人的天性,是不想遇到难事、想要做成大事的。但难事不会因为你不想遇到就不出现,大事也不会因为你想做到就能轻易做到。一般来说,难事和大事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成了难事和大事的,所以面对难事和大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看清它的起因、发展、结果的各个阶段。
【 老子!名句新解之我见2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名句新解之我见2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文章插图

第四重启发,是人如何才能解决难事、做成大事。老子在这段话里,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解决难事,要”图难于其易“;做成大事,要”为大于其细”。面对难事,要有信心,因为老子已经下了结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世上所有的难事都是可以从“易”的地方下手解决;想做大事,也要有信心,要相信老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这个论断,世上一切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发端的。
如果我们学会了老子所说圣人的做事方式,也就是“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终不为大”以及“犹难之”,树立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样的辩证法思维,我们就能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难事、大事逐步分解为易事和细事,也就能达到“终无难”和“成其大”的境界,这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