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句新解之我见2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二 )


换句话说,如果能对《道德经》这段话感悟透彻,自然会懂得:世上无难事,天下无大事。当然,“世上无难事”的主张是多数人都或听过或认同的,而“天下无大事”这话只是对个体的人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的认知信念层面来讲。
或者,对那些熟读廿四史或精于易经者而言,说“天下无大事”倒也是很自然的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将老子这一观点发扬光大的,古往今来代代不绝。
宋朝的陈元靓在《事林广记》第九卷中说:世上无难事,人心自不坚。明代的王骥德在《韩夫人题红记·花阴私祝》和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回中,都出现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句。而同样是这一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还曾出现在清朝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而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之说。
类似的观点,还见于《后汉书·耿弇传》中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以及,清朝蒲松龄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陈元靓看来,如果一个人的心够“自坚”,世上便再无难事。在王骥徳和吴承恩以及曹雪芹看来,只要是“有心人”,世上便再无难事。在毛泽东看来,如果一个人“肯登攀”,世上便再无难事。而对耿弇和蒲松龄来说,事竟成的前提是“有志”,或者“苦心”。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显然在陈元靓等人看来,“心自坚”、“有心”、“肯登攀”、“有志”、“苦心”等等,肯定是比“难事”要容易做到的。无数历史事实也证明,具备了这些特质的人,确实也解决过无数难事。
但,让一个心不坚的人“心自坚”起来,让一个无心人“有心”起来,让一个不肯登攀的人“肯登攀”起来,让一个无志者“有志”起来,让一个甜心人“苦心”起来,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子!名句新解之我见2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文章插图

显然,始终主张“自然无为”的老子,不会让人去心坚、有心、登攀、有志和苦心的,它给出的一定是另外一种解决方案——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对这个“易”字,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有人解释其为:天下间的难事一定是由容易的事情演变而成的;也有人解释为:要想解决克服天下的难事,必须先从容易处着手,从易到难,踏踏实实干。
这样就出现了两种天下难事,一是未来的难事,一是当下的难事。而所有当下的难事,都是由过去“未来的难事”发展演变而成的——“图难于其易”的真意,就在于在难事还没有发展到难事的阶段,即在其还处于易事的阶段,就提早解决它。
《鬼谷子》开篇这段话,有助于对这一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解读: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先,是解决天下难事的关键。要有预判、要做先知、要提前做准备、要早早有应对方案,要“见变化之朕”,只要占了这个“先”字,天下难事自然就“作于易”了,世上也才能真正“无难事”。譬如下棋,一个人走一步想一步,另一个却走一步想十步,谁胜谁负岂不一目了然。
中国文化里“斩草除根”、“谋定而后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医治未病”等思想,其实都可以说是从此中脱胎演变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