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的一个冬日暖阳之时 , 闲坐小窗读《古诗源》 , 在“汉诗”中几次与“葵”相遇:“青青园中葵”“采葵持作羹”“采葵莫伤根” 。 《辞海》释“葵”:“植物名 , 即‘冬葵’ , 为我国古代主要蔬菜之一……现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仍有栽培 , 但已远不如古代重要 。 ”冬葵是可吃的 , 清代阮元说它“古人恒食之” 。 在家乡我还没有发现野生冬葵 , 可知道有它的同科姊妹野生锦葵 , 也是可吃的野菜 。 当时正是大雪时节 , 最低气温曾降至零下四五摄氏度 , 但锦葵还不会完全倒下 , 为什么不采些来做菜、做汤呢?
作为菜食 , 冬葵是古老而常用的蔬菜 , 其名多见于古籍:《诗经》有诗 , 《周礼》有记 , 汉乐府有歌 , 鲍照有赋 , 贾思勰、王祯有种植之法 , 阮元有考 , 唐宋名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杨万里有食葵佳句 。 元代王祯《农书》说:“葵为百菜之主 , 备四时之馔 , 本丰而耐旱 , 味甘而无毒……诚蔬茹之上品 , 民生之资助也 。 ”哪知这种古人常吃的上好蔬菜 , 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而今人不复食之 , 亦无种者 。 ”不食 , 仅作药材和赏花之用;不种 , 仅有野生存在 , 因此《本草纲目》把“葵”由菜部移入草部 。
明代中叶以后 , 或者说李时珍在世之时 , 果真没有人再吃、再种冬葵了吗?清代嘉庆丁丑科状元吴其濬 , 在其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中给予明确否定:“殊误 。 ”他在称赞李时珍《本草纲目》“博览远搜 , 厥功甚巨 , 其书已为著述家所宗”之后 , 接着由书说到葵:“而乡曲奉之尤谨 , 乃亦云今人不复食之 , 亦无种者 。 此语出而不种葵者不知葵 , 种葵者亦不敢名葵……呜呼!以一人所未知 , 而曰今人皆不知;以一人所未食 , 而曰今人皆不食 , 抑何果于自信耶?”因为吴先生通过翻阅地方志书、访问乡农 , 知道冬葵在明清时期不但有人在吃 , 而且有人在种:“江西、湖南皆种之 。 湖南亦呼葵菜 , 亦曰冬寒菜 , 江西呼蕲菜 。 ”他在湖南为官时 , 署衙不远处的又一村有菜圃:“余课丁种葵两三区 , 终岁取足 。 ”吴先生见过冬葵 , 让菜农种过冬葵 , 也常吃冬葵 , 因此他说起冬葵来理直气壮 。
那么 , 李时珍对葵何出此言呢?按常规想 , 李先生纂修《本草纲目》 , 虽“搜罗百氏 , 访采四方” , 也定有未阅之书、未到之地 , 对百草有遗漏、甚至有误言也是难以避免的事 , 更何况明代以来 , 食葵、种葵的地方确实已经不多见了 。 与李时珍同时代的学者王世懋也说:“古人食菜必曰葵 , 今乃竟无称葵 , 不知何菜当之 。 ”由此可见 , 李先生对葵之言并非随意妄说 。 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中说:“《江西志》载葵菜甚详 , 不知李时珍何以失考?”从《本草纲目》所列引据书目看 , 李先生为编修此书 , 引用历代诸家本草、古今医家、经史百家书籍甚多 , 查阅方志却甚少 。 其原因或许是方志印量不多 , 藏家亦少 , 以李先生当时的身份 , 有些藏有方志的官府、绅士也未必提供方便 , 不一定有吴先生一方大员办事那么容易;再就是那时收入种菜甚详的方志也实在不多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