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张小策心里住着贾樟柯( 二 )


张小策上来就亮明底色:我就是个成长在短视频时代的创作者 , 创作的时候就是在想别人喜欢看什么 , 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 。
【贾樟柯|张小策心里住着贾樟柯】他甚至在想 , 这次「对谈」起个什么标题能更好的传播 。
张小策近乎赤裸的坦诚是一种稀缺的品质 , 他不讳言流量、眼球、标题等新媒体内容创作者念兹在兹的「圣经」 。
所以低娱乐性的《请把我埋在 , 这时光里……》是张小策偶尔的春光乍泄 , 按这条路走下去 , 未必会成为贾樟柯 , 却一定会是个孤芳自赏、籍籍无名的创作者 。
他把观众喜爱放在首要位置 , 个性放在第二位 , 他经常需要思考、复盘的是:「为什么一期是500万播放量 , 一期却是50万呢?」
白天不懂夜的黑 , 贾樟柯大概是不太理解张小策这类头部创作者的焦虑与迷思 , 他坦言在高度分工的电影工业里 , 流量、成本等等是有专门的人负责 。
张小策拿出极致的坦诚大概是想换来贾樟柯的批评或肯定 。
贾樟柯却在整个对谈中将「圆融」展现的淋漓尽致 , 他没有对时下流行的短视频生态嗤之以鼻 , 对唯流量至上的创作态度加以鞭挞 , 反而说 , 电影以前也是不入流的玩意 , 从投一分钱看一眼历经百年才有如今的稳固业态 。
他甚至相当谦虚的说出——电影或许也会走到向短视频学习的阶段 。
贾樟柯|张小策心里住着贾樟柯
文章图片


非常遗憾的是 , 张小策与贾樟柯两个创作母题相同的人 , 并没有在短视频与电影如何兼容并蓄上达成令人眼前一亮的共识 。
可我觉得「对谈」本身就是最大的共识 。
我们以前见多了媒体机构采访这类业内权威 , 视角多是仰望 , 所问多是不咸不淡 , 所答多是片汤与恭维夹杂 , 完全不来电 。
张小策作为影视领域的敲门人 , 贾樟柯作为百年电影工业的捍卫者 , 他们的对谈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观察的文化现象 。
野生派与学院派 , 草根与精英 , 他们的碰撞拓宽了话题的深度与广度 , 也象征着拥有无数年轻拥趸的年轻人在过往视为圣殿的思想交流舞台有了自己的位置 。

年轻人固然无畏 , 贾樟柯却也展示了大家风范 。 我看完片子 , 一度在想 , 如果张小策对谈的是李诚儒 , 怕是会劈头盖脸的骂一通吧 。
贾樟柯的某种圆融 , 某种「不直面」反倒是对的 , 面对新生事物 , 正视它 , 且看它成长 , 正如电影艺术从默片时代走过来的漫漫长路 , 正如好多青年导演渡过的漫漫长夜 , 呵护它好过毁了它 。
我在另一个B站UP主狂阿弥对谈余华的视频中 , 又见到了另一种「大家风范」 。 余华天生幽默 , 自不必说 , 让我感动的是他对草根UP主的尊重 , 他居然在对谈前把狂阿弥的作品悉数看了一遍 , 有些小细节在对谈中竟能娓娓道来 。
我想这样的作为对UP主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 。
这期视频 , 我看到最多的弹幕就是:「UP主问的好」 , 余华也多次夸:「这是一个好问题」 。
这蛮不容易的 。
越是出名的人 , 他在公众面前的透明度越高 , 换句话讲:能问余华的问题 , 都被前辈们问完了 , 观众想了解余华的素材都了解的差不多了 。
饶是如此 , 狂阿弥还能问出让余华动容也让包括我在内的网友又大共鸣的话:我们最初的记忆啊 , 都是家乡那条仿佛可延伸到天际的小路……

张小策送走忙于会务的贾樟柯 , 他看到电影节展映的影片 , 那种作品在大荧幕跟观众见面的美妙 , 他无比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