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早秋秋雨美诗五首赏读:江湖经一雨,日月换新秋( 二 )
有部分读书人将修道做成了终生职业,但李商隐马戴之流肯定因为考中进士就放弃了。
谈及往事,总是话长,又对着悠闲心慧的老朋友。
两个人说话,弹琴,在这早秋的雅居,很有竹林七贤的风范。
两个心灵寂寞的人,良辰美景,激发了仙意,对于马戴和王处士都很难得。因为在这样的聚会之外,更多的时间是各自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总不会是永恒美好的,不论是身在何处,所为何事。
文章插图
”暑气时将薄,虫声夜转稠。江湖经一雨,日月换新秋。有景堪援笔,何人未上楼。
欲承凉冷兴,西向碧嵩游。“唐朝齐己《早秋雨后晚望》
如果僧人是一种无可选择的宿命,那我宁可去唐朝做和尚,四大皆空,但仍旧可以写诗。唐朝的和尚仿佛可以在生活里用诗来修行,不错过自然任何美景。他们更加生动,并非完全脱离人世。
一场秋雨之后,他登上了高楼。
秋天真正来了,暑气渐渐消散了,听那蟋蟀草虫的声音,夜晚渐渐多而稠密起来。
那江河湖海经过了这场秋雨,天地日月换成了崭新的秋天。
这么美好的景色,最适合拿笔写诗啊,这是催促我,快点登上高楼吧。
我在楼上,凉风四望,领略了天风浩荡。
我要发愿,现在就去遥远的嵩山,去领略一山还比一山高的美景,我要追逐云之上!
唐朝的僧人很可爱,他们很多人用在旅游写诗上头,行万里路,看万座山。
这首诗大气开阔,明丽振奋,尤其那句”江湖经一雨,日月换新秋。“是道家语是儒家语,更是人间语。原来和尚也有这么真实大气的呀。
文章插图
”贫居常寂寞,况复是秋天。黄叶如霜后,清风似水边。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
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唐朝顾非熊《早秋雨夕》
贫寒之人,对于秋来是特别敏感的,因为有现实的压力,夏天固然难过,可是秋凉意味着衣食住行会有更多是支出,棉花在唐宋两朝肯定是高端奢侈品,平凡的葛麻衣裳,夏天虽然吸汗,秋天却不保暖。
这种冷凉的感觉,比充裕的人更能体会。
早秋按道理不是冷只是微凉,但是物质短缺的人,心先冷了。
所以一叶秋风,在别人可以忽略,在他看来,都是秋来的压力。因为缺钱,大约九月衣裳未能裁。那清风是别人的爽朗,对于他却是如水冰凉。
半夜里睡不着,一点天边的声音,风声鹤唳。
温度降到20多度,连热闹的蝉声也没有了。
因为微冷睡不着,心中又有事,所以熄灭的灯重新点上,是想一点火光的温暖么?
这是早秋。难道连被窝都缺吗?
或者是现实。李商隐十六岁,长的一表人才,去幕府做事时,连件棉袄都没有,还是令狐公子叫妻子给他送了件过冬的衣裳。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有达官贵人衣食无忧,更多的是普通人,尤其在外的学子游子,衣裳手工需要家庭支持,也需要钱财,春捂秋冻,很多人的秋天,是在一阵阵凉风中薄衣单裳冻着过的,等待命运前途的转机。
所以诗作中常有悲秋,那是真实的体感。何况是更底层的读书人?听听吧,不要忘了,古人艰辛于冷暖生存,这是历史。
文章插图
”山萤一点拂衣流,茉莉花开香暗浮。河汉影斜初过雨,井桐凉堕已迎秋。玉笙小院当年月,纨扇长门昨夜愁。惆怅瑶芳易凋谢,美人何处独登楼。“明朝居节《新秋雨后夜坐》
- 余秋雨@王朔评余秋雨他不应该成为一个作家,甚至算是低配版的席慕容
- 文人$余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陈丹青的评价略显肤浅,不及王朔一针见血
- 鹿野苑@余秋雨在印度考察很失望,印前部长:别灰心,中国25年能赶上我们
- 书法家协会!余秋雨呼吁书法家协会:将那些“太丢人”的书法清理一下
- 伤秋#元代最著名的秋雨词,极具意境,美到心醉,为不可多得的绝世著作
- 文人!易中天为何瞧不起余秋雨?余秋雨自称不识易中天
- 路遥#上联“莫言路遥余秋雨”,下联这三个名字,堪称千古绝对
- 芙蓉城&晚夏早秋诗词五首,清秋时节近,一片初飞叶报秋
- 国宝|保护国宝的千古功臣,却被余秋雨称为罪人,专家:余欠他一个道歉
- 我的人生@余秋雨:陪伴我的仅剩孤独,我的人生十分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