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伊秉绶隶书憨厚粗笨,凭啥被誉清代第一?
【 隶书!伊秉绶隶书憨厚粗笨,凭啥被誉清代第一?】每一个被赋予跨时代大师称号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创新精神,师古而不泥古,借古开今。本文研究的对象伊秉绶,就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书风和对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书家。
文章插图
清代有270年左右的历史,伊秉绶生活在清代中期乾隆、嘉庆年间。这个时期文字狱不断,文人士子人人自危,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于是在这种环境下,那些文人纷纷转入了考据之学。
文字学、金石学也伴随着考据之学的兴盛而发展起来,这些大大激发了书法新的艺术创作思路——碑学突起。书法风气从帖学转向碑学,此时曾经在东汉达到鼎盛时期的隶书复兴了,让沉睡已久的隶书重新焕发光芒与活力。
文章插图
伊秉绶就处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伟大的书法家的诞生是历史文化与时代背景共同塑造出来的,因此具有这个时代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伊秉绶可谓真、草、隶、篆皆能,然而最具影响的是他在隶书上面的成就。
伊秉绶(1754—1815)出生在福建宁化县的一个书香官宦之家。他的父亲伊朝栋是乾隆十四年的进士,自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
文章插图
伊秉绶25岁参加乡试35岁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后又被提拔为员外郎。他先后得到过朱珪、纪昀、刘墉等多位大学士的赏识。他还一度被邀请住在纪昀家里,做纪昀孙子的家庭教师,可见伊秉绶的才华横溢到何种地步。
伊秉绶“集分书之大成”独创一家的隶书风格迥异于前人,创造了一种新典型的书法审美。他的隶书风貌也不是横空出世,任何一个书法人对书法的学习都要经历一个共同的路径——不断地临摹古代经典碑帖,当然伊秉绶也不例外。
文章插图
从他遗留下来的众多临摹作品,我们就能看出他也曾花了很多的精力在临摹汉碑和砖瓦镜铭上面。有记载,伊秉绶的临摹法则为“学汉碑,每种需两副,一悬壁谛观,一剪裱临仿”“贱子窃慕之,百本临摹曾。临书何足道,阴出疑神灵”,可见他对汉碑临摹的专注与用心。
从他的临摹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死临”汉碑,他追求的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内在神韵和天机,形成自己强烈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黄苗子先生说,伊秉绶学汉碑,字字从汉碑来,却有自己的本色和面目。
伊秉绶隶书风格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孕育期、成形期、成熟期。孕育期主要指他生活在家乡福建宁化县之时,主要是依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按部就班去书法训练,虽然他没有浸染太多习气,但隶书风格初貌已备。
成形期主要指他30至46岁之间的作品,中进士之前他曾三次游历北京,眼界大开。在京为官的十年生涯中,他结交了阮元、翁方纲、洪亮集、孙星衍、黄易、桂馥等金石书画方面的朋友,一起作诗踏访碑铭。
这种边学古人边与时人交流为成熟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面貌多样的时期,只是个人风格还没有太显露。
文章插图
成熟期指伊秉绶46岁之后的书法风貌,这时他的隶书已达成熟,笔力沉稳、雄健,融入了篆籀笔意,沉厚挺拔,凝重而有韵致;把隶书中的经典用笔“蚕头燕尾”弱化,做变化于微妙之中。
- 紫绶金章&宋代的一首佳作,彰显淡泊襟怀,颈联仿佛两幅生动的写意图画
- 隶书@民国才女冯文凤的隶书相当有水平,细腻不失刚强,端庄不失开阔
- 欧阳询|欧阳询的隶书,竟然写成这样!
- 尹秉绶&研究生小姐姐的书法真好!楷书颜骨欧法,隶书整齐划一,篆书规矩
- 书协主席!第一个女书协主席孙晓云,书法造诣极高,隶书为何被网友质疑?
- 长锋#太任性!70岁的他隶书突变,简洁不简单,长锋写隶书,却成为名家
- 过把瘾&“魅力四射”的王志文,楷书中规中矩,隶书个性十足,意趣盎然
- 书法@女博士方淩波的书法不赖,楷书“褚风晋韵”,草书苍劲,隶书工稳
- 席夔$这是我见过最美的隶书,干净爽利、飘飘欲仙,看完令人赏心悦目
- 集字版$「愙斋书法」《隶书歌》集字版字帖,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