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张光直,融通中西的考古学大师( 三 )
1986年,这些演讲内容被整理成书,名为《考古学专题六讲》,一面世即风靡全国,成为国内当时最畅销的考古学读物。另外,1983年出版的《中国青铜时代》也引发了购买热潮。一时间,张光直引发的“洛阳纸贵”成了考古学界津津乐道的现象。而他也成了“文革”后中国考古学界放眼看世界的第一扇窗。
张光直还致力于中美考古合作。1990年,他代表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进行早商和先商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在陈星灿、刘莉的怀念文章中提到,“他相信商人的老家在东方,商丘就是商人祖先的第一个都城”。因此将田野发掘工作的重心放在商丘,这一合作也被称为“商丘计划”。
其实,早在1980年代初期,张光直就开始推动中美合作考古项目。到1990年终于成功,他在其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遭遇过挫折,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张光直的学生、如今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的巫鸿在回忆老师时曾说,早在80年代初,张先生就与大陆考古学家童恩正一起拟定了中美考古学合作计划。张先生为此兴奋地说,他已经找到充足的基金在大陆建立最现代的考古实验室,也争取到权威学者主持这些实验室和其他项目。他希望通过这一计划将“西方数十年发展出来的考古技术和方法准确而有效地介绍到中国去”。然而,这一计划中途一度搁浅。
张光直并未因此而放弃,中美合作考古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的颁布及中国的进一步开放而最终实现。然而,命运留给张光直的时间却不多了。自从1980年代末期张光直患上帕金森症后,身体便每况愈下。到1994年,中美双方开始在商丘进行实质性挖掘时,张光直已经步履维艰。到了1997年,他最后一次到商丘时,已无法独立行走,完全要靠轮椅代步,但他依然坚持走进现场,亲自手执小铲进行发掘。这一场景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从1990年至1999年项目合作终止,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了春秋时期的宋国故城遗址——老南关古城,还建立了商丘地区商代以前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不过并未找到期待中的早商都城遗址。尽管张光直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但由于个人健康状况恶化及其他各种因素,“商丘计划”中止。
张光直主导的这次合作给当时很多年轻的考古学者以深刻印象,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重回商丘的种子。
提及“商丘计划”的得失,尽管有人提出非议,但其意义不能被忽略。陈星灿说:“这次合作虽未发现商城,但在商丘建立的文化发展序列和宋国故城是考察和研究商文明的基础。另外,该合作也是中国考古学界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首次国际合作项目,之后便陆续开展了其他国际合作。张光直,作为破冰者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功不可没。”
曾提出著名的“连续与破裂”观点
站得高,看得远。曾担任过美国两所高等学府人类学系的主任,还参与到主流人类学和考古学理论的构建和讨论之中,张光直的眼光也是世界性的。
20世纪80年代他曾提出著名的“连续与破裂”观点。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他留给世界最震撼、最具启发性的构想。他认为,如果把眼光扩展到欧洲、近东、非洲、中东、远东、大洋洲和美洲,观察它们的古代文明起源,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世界式”或非西方式的,以中国为代表,一种是西方式的。“前者的重要特征是连续式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即西方式的是一个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中国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战“疫”作品即将亮相迪拜世博会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后面还有3个字,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
- 盗墓案!中国盗墓史上最长的一次盗墓,屋里挖了整整20年
- 中国经济#2021年度经济学图书有三个特点:思想性、历史叙事及学科交叉
- 湖北省文联$新春佳节氛围浓 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在汉开幕
- 红与黑#方隆昌/澡雪精神——庆祝第24届冬奥会中国画24家学术邀请展
- 奥林匹克!徐晋平/澡雪精神——庆祝第24届冬奥会中国画24家学术邀请展
- 中国艺术&仙福民/澡雪精神——庆祝第24届冬奥会中国画24家学术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