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 , 我一边抓紧《多宝塔帖》的练习 , 另一边深感自身书法知识的不足 , 故常常去逛武汉市的古籍书店 , 订阅《书法报》 , 慢慢学习系统的书法理论 。 有一本非常厚的《书法导论》 , 是一系列讲座的合集 , 我前前后后翻了三遍 , 彻底地读明白了!几十年来 , 有时候家务、工作繁忙 , 我不一定能天天练字 , 但从未有一天间断过阅读书法理论与杂志 。 这个阶段没有高人点拨我 , 虽然临帖多 , 理论知识也增加了 , 却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
在这个阶段里 , 我有五六年时间是没有创作的 , 一直逐字地临帖 。 直到第三个阶段 , 才开始拜师交友 , 融入社会 。 2000年转业后 , 我到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工作 , 工作后有机会与省内的名家交流 , 这个时候我开始交友拜师 , 参加本地的书法活动、笔会交流 。 北京中书协的老顾问权希军 , 他今年已经九十六岁了 , 我曾带五幅作品去拜访老先生 , 得到珍贵的指点 , 受益匪浅 。 这个阶段我开阔了眼界 , 纠正了过去临帖的一些错误 , 深入意识到书法用墨的特点 。
最近十来年进入第四个阶段:临创结合 , 初成自我 。 临近退休 , 我渐渐将工作交接给其他同事 , 可以全身心地专注于书法 。 这个时期对我的审美取向、审美心理做了一番梳理 , 并对之前的书法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反思 。
Q2
广州艺博会
您能否与我们分享部分理论总结与思考的心得?
徐世东
有一个学书法的典故 , 说的是王羲之看见王献之在练字 , 走到他背后要抽出他的笔 , 结果因王献之捏得很紧而抽不出来 , 这个故事常用来说明王献之从小认真专心 , 也没错 , 但也使人误会 , 以为练书法要握紧笔杆 。 实际上 , 书法握笔是随着按、提的动作而时紧时松的 , 不能使劲地将笔杆握得紧紧的 , 这样是写不活字的 。
字的分量感不是靠使劲用笔 , 字的轻灵飘逸也不是靠速度 。 就如飞鸟不是一笔画成 , 而是一笔一笔地先画翅膀再画尾巴 , 形成飞动的姿态 。 字要体现节奏感 , 从技巧角度分析 , 靠的是方笔与圆笔 , 草书圆笔多 , 但如果全是“画圈圈” , 便太飘 , 没有实质感 , 要适当增加一些方笔 , 手腕要调整方向、笔锋 , 讲究气息的贯通与上下笔之间的衔接 , 这就是一些技术性的细节 。 不是说狂草就一味快 , 楷书就一味慢 ,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 书法学习要会“扬弃” , 不能人云亦云 , 随波逐流 。
Q3
广州艺博会
您在学书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徐世东
主要是个人风格形成的问题 。 风格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 , 一方面靠技术提高 , 另一方面靠个人修养 , 这就是书外的功夫 。 思想成熟了 , 审美风格与取向也就形成了 。 过去 , 我总是思考别人的风格如何形成 , 急于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得 ,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不能刻意追求 , 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 时候到了就会转变 。 比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 与后来的《麻姑山仙坛记》完全不一样 , 他七十三岁去世 , 呈现给我们的风格是现在的样子 , 如果他活得更长 , 风格也许会变化 。 所以 , 风格、格调会随时间而变 , 想清楚这一点 , 就不会着急 ,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
许多人总爱强调 , 某某字体的风格 , 一望而知是某位书家的作品 , 这会造成一种误解 , 让部分人舍本逐末 。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江湖体、丑书?就是在这方面有误解 , 江湖字不说 , 没有功底;但写丑书的很多是书法大家 , 就是过于追求个人风格而走偏了 。
- 文学@文学书写中的一段宣和遗事
- 嘉强&学书法的4条金律,让你练字更有效率,书法老师的甘苦之言
- 复归平正#学书法总想炫技看看傅山这幅行书,返璞归真,人书俱老
- 廊桥#玩转廊桥 争做非遗小传人
- 书法#临帖的关键是什么?掌握这一核心,学书法便可豁然开朗
- 米芾|米芾学书三年不成,为何却能用三天学精!
- 实用$书法漫谈,学书法的思路、出路与境界
- 天资@他天资一般,50岁学书法,样样精通,60岁名满天下,誉为四绝全才
- 孔子徒!《传习录》岂止是哲学书,分明是医书,世间万种病痛,尽治于此书
- 临帖&学书法找不到重点?赵孟頫的这三句话,一定能为你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