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阔别10年,他终于回归华语影坛( 二 )


张律|阔别10年,他终于回归华语影坛
文章图片

因为我就是在那里出生嘛 , 所以那边的亲戚朋友可能有很多 。 拍片还是要从自己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故事开始 。 那个时候我没有说要去刻意找什么 , 而是在我的生活里 , 我能看到的、能听到的就是那些东西 。
导筒: 2010年上映的《豆满江》很像是您创作生涯当中的一个节点式的作品 。 和《11岁》一样 , 这部作品有清晰的孩童视角 , 之后您把创作重心转向了韩国 , 如何评价这部影片的创作构想?
张律|阔别10年,他终于回归华语影坛
文章图片

张律:其实我在拍摄《豆满江》之前从来没有在我的老家拍摄过 , 过去的作品都是在其他地方拍摄的 。 也因此 , 我一直很想去拍我老家的那些空间 。 我第一个想拍的就是《豆满江》 , 但是在那段时期 , 这个缘分总是没有到吧 , 所以就一直没能去拍 。 到10年拍完了 , 我就算是了一个心结 。
影片是在我老家那个熟悉的空间拍摄的 , 拍完以后我就感觉特别累 , 可能是因为拍《豆满江》的时候 , 同时也是我老家最冷的时候 。 那一年 , 好像还是我们老家100年里(还是70年里)最冷的时候 , 晚上都能到零下四十多度 , 这种环境下拍摄太累了 , 并且因为在那个时期 , 我们拍电影还是用胶片拍 , 胶片的摄影机都冻掉了 , 像数码设备就更不行了 。 当感到疲倦后 , 我就想要不算了 , 这个事我就不想再做了 。
张律|阔别10年,他终于回归华语影坛
文章图片

在家里待了两年没拍 , 也没做什么准备 。 这时候就有一所韩国的大学找我 , 问我要不要来这当老师 。 我反正没有什么事干 ,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 , 我对韩国的了解是浮皮潦草的 , 只是在拍片后期或者是见朋友亲戚去那边而已 。 我主要还是一个观光客 , 只是那里恰好是我父母的老家而已 。 我还是会想象那里的空间、那里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 。 我知道这些只是表皮 , 所以正好让我去当老师 , 那我就去吧 。 那个学校找我的时候 , 学校里专业的电影老师中 , 没有一个人是我认识的 。 不认识的话就容易讲条件 , 条件给的不错 。 一个星期就集中讲一天 , 不做行政上的事情 , 就特别照顾吧 , 让我任性去做 , 我就过去了 。 过去后也只是要教书而已 , 但是教的毕竟是导演课 。 学生就老问老师什么时候拍啊 , 于是就那么的重新开始拍了 。
导筒:此前也曾 在厦门展映的作品《风景》是您为数不多的纪录片 , 拍摄的是在韩谋生的外籍工人群像 。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去拍摄纪录片?
张律|阔别10年,他终于回归华语影坛
文章图片

张律:当时是一个命题作文 , 就是全州电影节有一个项目叫“三人三色” 。 找三自国籍不同的亚洲导演 , 分别拍短片 , 然后合在一起放 。 他们找我的时候正好是换届 , 工作有些耽误 。 那个时候离开幕不到两个月就找我救急 , 跟我说让我帮他们拍一个短片 。 然后我就多问了一嘴 , 拍纪录片可以吗?他说没问题啊 。 因为我没拍过纪录片 , 拍剧情片的导演肯定都有拍纪录片的想法 , 然后就会想象拍纪录片的导演 。 在我的想象中,拍纪录片的导演要比拍剧情片的导演人更好 。
他们要跟实际的人打交道嘛 , 我们是跟虚拟的人打交道 。 我也想验证一下我是不是好人 , 然后这么去拍 , 一不小心就把短片拍长了 。 全州电影节还挺好的 , 在长片里剪出一个短片在原计划当中放 。 长片后来在韩国的艺术院线上放映了一下 , 这也是被动的安排吧 。 我自己的感觉是:拍纪录片比拍剧情片难得多 , 太难了 。 所以我拍了一部就当了逃兵 。 再后面 , 既然我在韩国的拍摄已经开始了 , 那不如就再拍拍韩国的空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