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即墨匠人古法制红蜡烛幕后不为人知的传承故事

古代 , 人们使用的红蜡烛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现代 , 许多制蜡企业借助机械 , 让红蜡烛产量大增 。 进入新时代 , 不少民间老手艺人 , 不为谋生赚钱 , 靠着对老手艺的敬畏 , 一直坚守传承 。 青岛市即墨环秀街道前南庄村盛瑞建老人就是其中一个 。 剪裁苇杆、火烤修整、粘棉花、油炸、蘸蜡、写金字......67岁的盛瑞建制作红蜡烛近50年 , 不借助任何机械 , 每一个制作过程全部是手工完成 。 春节前忙碌一天最多制作300对红蜡烛 。 1月12日上午 , 早报采访人员走进这位坚守半生的老手艺人家中 , 揭秘古法制作红蜡烛幕后不为人知的传承故事 。
传承|即墨匠人古法制红蜡烛幕后不为人知的传承故事
文章图片

盛瑞建有自己的手工制烛工作间
传承:10多岁就成了手艺人
说起红蜡烛 , 自古以来就是常见的日用品 。 有关红蜡烛的诗词佳句也数不胜数 , 特别是在古代 , 不管是传统春节 , 或新人成亲拜天地 , 都必须点燃一对红蜡烛 。 在胶东地区 , 有不少村落里 , 都有制作红蜡烛的手艺人 。 随着后来经济的发展 , 大部分制蜡人慢慢消失 , 也有的改为半手工半机械化制作 , 但有一少部分手艺人 , 怀着对古法制蜡的敬畏 , 一直在坚守传承 。
传承|即墨匠人古法制红蜡烛幕后不为人知的传承故事
文章图片

一根红烛最后的工序就是手写喜庆文字 。 采访人员 康晓欢 摄
“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和父亲做这个红蜡烛 , 制作完了还要到到处跑着赶大集销售 。 那个时候学会这门手艺 , 可是许多人很羡慕的手艺 。 ”盛瑞建回忆 , 前几年 , 前南庄村有八成的村民都会手工制作红蜡烛 , 现在剩下几户人家在制作 。 在村子里 , 盛瑞建每年制作的数量也是最多的一个 。 制作了半个世纪的红蜡烛 , 已经形成了习惯 ,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 , 不做红蜡烛总觉得缺少点年味儿 。
传承|即墨匠人古法制红蜡烛幕后不为人知的传承故事
文章图片

手工切割 能看到40多个圈 。 采访人员 康晓欢 摄
“过年时一般都会买一对红蜡烛图个吉利 , 一对小点的蜡烛批发价10元 , 大点的能卖几十元不等 。 ”盛瑞建介绍 , 进入腊月后 , 根据春节前的预定单 , 将制好的红蜡烛批发给崂山、李沧和莱西、烟台等地商贩进行销售 , 一个集市下来 , 几百支蜡烛全被抢光 。 尽管现在的机制蜡烛 , 对传统老手艺有一定的冲击 , 但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用这种手工红蜡烛 , 感觉更有过年的味道 。 他每年都会制作上万根、约两千斤红蜡烛 。 “年年做下去 , 并不是为了能挣多少钱 , 而是担心这一传统手工艺失传 。 现在虽然儿子也学会了这门手艺 , 但能不能传承下来 , 还要靠当地政府想办法申遗进行保护 。 ”盛瑞建说 。
揭秘:苇杆缠细棉作蜡芯
据史料记载 , 明初时 , 胡姓和盛姓来到即墨 , 建立前南庄村 。 当时就有外地而来的老手艺人 , 主要就地取材生产制作石磨盘和红蜡烛 , 可以说数百年前的前南庄村一带 , 就是手艺人较为聚集的地方 。 从盛瑞建的爷爷开始 , 就学会了制作红蜡烛的技艺 。 传到他这一代已经好几代了 。
硬身直骨绕棉絮 , 千遍洗礼身变粗 , 突降赤雨披红袍 , 金笔一挥知前途......这些文字描写的就是传统老手艺蘸蜡的制作过程 。 鼎盛时期前南庄村几乎全村都做蘸蜡 ,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 村民们纷纷转行 , 但是67岁的盛瑞建却一直在坚守传统蘸蜡老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