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董强与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合著《唐诗之路》出版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采访人员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悉 , 日前 , 该社出版了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和北大教授董强合著的《唐诗之路》 。
|北大教授董强与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合著《唐诗之路》出版
本文图片

《唐诗之路》书影 。
书中 , 勒克莱齐奥在董强的帮助下 , 深入阅读唐诗 , 抒发阐释自己的观点 , 表达唐诗对他人生、创作的影响 。 作为现代人的思想火花与古老的唐诗相互碰撞 , 站在外国作家的角度 , 勒克莱齐奥把唐诗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 在他看来 , 唐诗是人类文学创作史上达到的巅峰;在他的笔端 , 唐诗的意境深远悠长 , 就如同法语书名“奔流不息的诗歌之河” 。
从很多角度看
中国古典文学是一种很具现代意味的文学
|北大教授董强与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合著《唐诗之路》出版
本文图片

2019年 , 勒克莱齐奥与董强在杜甫草堂 。
“进入唐诗世界 , 我几乎毫无准备 , 却也并非完全偶然 。 当时 , 我读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 一个1962年的英文版本 。 诗中 , 有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 与一座山面对面交流 。 ”
勒克莱齐奥在《唐诗之路》序言中写道 , 他至今记得读到这首诗时的激动 。 那个时候 , 在西方世界 , 公众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关注环境问题 。 高山属于风景 , 被称为是“崇高”的 , 引得不少勇敢之人去攀登 。 而李白却在诗中提到了一个显明的道理:山 , 是一个静穆、庄严、令人尊敬的场所(在敬亭山这个名字中 , 有“敬”字) 。 在山的面前 , 人——脆弱的、短暂的人——所能做的 , 就是坐下来 , 静静地看山 。
他认为 , 欧洲文学中的诗歌实践(古希腊 , 古罗马 , 以及后来现代的罗曼或撒克逊语言的作家) , 让我们习惯了运动感 , 习惯于欲望和激情 , 情感往往转瞬即逝 。 相比之下 , 面对敬亭山而坐的李白带给他的 , 完全不同 。 他所受的教育 , 学会的语言 , 对此尚不习惯:那是一种平和 , 一种内心的平和 。 要想达到这种平和 , 并不困难 。 只需坐下来 , 默默看山 。 甚至不需要一座专门供人崇敬的山 。
勒克莱齐奥对唐诗的喜爱 , 还在于我们并不熟知的一些诗 , 他却印象极为深刻 。 比如杜甫的《见萤火》 , 就是勒克莱齐奥一直忘不掉的一首诗 , 他在杜甫草堂一直希望能够找到萤火环绕的那口井 。
|北大教授董强与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合著《唐诗之路》出版
本文图片

2020年勒克莱齐奥在家乡尼斯 。
“唐诗——也可以说 , 一切真正的诗——也许是与真实世界保持接触的最好手段 。 这是一种交融的诗 , 引导我们遨游于身外 , 让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秩序 , 感受时间的绵延 , 感受梦 。 我第一次读到李白时 , 他所传递的信息是那么的显明 , 让我惊叹 , 同时又感受到了一种急切的召唤 。 我并没有发出惊呼:‘写得真美 , 我甚至没有迫不及待地继续往下读 。 相反 , 我冲出了家门 , 去寻山 , 寻找我的敬亭山 , 一座我可以坐在它面前的山 。 默默看山 , 与它融为一体 。 ”
勒克莱齐奥在序言中表示 , 在图书馆里 , 他借阅了所有与唐朝这一遥远时代相关的书籍 。 他读了孔子的《论语》 , 读了《庄子》 。 之后又发现了孟子 , 尤其是墨子那些如此独特的思想 , 渐渐发现了中国文学的丰沃土壤 。 人们称之为中国古典文学 , 然而 , 从很多角度去看 , 它都是一种很具现代意味的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