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拯救”民俗文化,300年“梆鼓秧歌”在济南历城重焕新生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范明昱 王雅雯 济南报道
男子打“梆”(售豆腐用的叫卖工具)、女子甩“包”(做豆腐用的包布)、小妞敲“鼓”,这类必须由三种角色参演,走位变化全以“做豆腐”为生活情境的山村民俗舞蹈,称之为叫“梆鼓秧歌”。
腊八过后,采访人员第一次在历城文化馆三楼的舞蹈排练室,看到了这种独特的小众舞蹈。在此之前,这类起源于历城区港沟街道有兰峪村,流传于民间300多年的民俗艺术,曾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数次濒临绝境。幸运的是,如今它终以恢复原貌,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2009年,梆鼓秧歌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历城区启动“文化历城”建设,历城民歌、木板大鼓、梆鼓秧歌同时被作为首批“非遗”保护对象。2021年,济南市印发《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更是将梆鼓秧歌列入非遗活态传承工程之一。透过对其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观察,本篇报道在勾勒梆鼓秧歌重生之路的同时,期待以此个案带动更多民俗文化保护与创新,探索更加鲜活灵动的传承路径。
文章插图
梆鼓秧歌舞蹈排练现场
寻找“传承人”:
组一支民间队伍,让“秧歌梦”延续和发芽
2020年8月,历城区文化馆做了一个重磅决定,通过本馆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全区群众公开招募梆鼓秧歌队员。
“身体健康,形象气质俱佳,有舞蹈基础者优先”的招募基本条件,着实惊喜到了当时65岁的刘京双。由于拥有7年老年大学经历,并在王舍人街道恒大城社区艺术团教学,这让刘京双很快通过报名,去到了舞蹈排练现场。
她的印象里,当天排练室来了50多个人,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的高强度学习,让一半多的报名者体力不支放弃下来,刘京双一直坚持到最后。“听说这里有专业老师,所以特别想学。”最开始的刘京双,对梆鼓秧歌仅仅有个模糊印象,“毕竟它失传太久了。”
刘京双的这句总结没有错,采访人员在查找梆鼓秧歌历史渊源时发现,它最早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历城区港沟镇有兰峪村一以卖豆腐为生的张姓人家。豆腐谐音“都福”,被认同是吉祥的象征。每逢佳节特别是春节来临之际,梆鼓秧歌队伍便会出现在大街之上,敲着跳着舞着,为乡亲们送去祝福。
时间来到1930年以后,由于连年战争造成兵荒马乱,人们生活艰难无心办玩,梆鼓秧歌随之失传。追随着中国的鼎革之变,梆鼓秧歌几经转辗走到20世纪90年代,并在港沟文化站原站长何希清的组织帮助下,寻找到了有兰峪村知晓此舞的何玉海老人,至此,失传近70年的梆鼓秧歌终于被挖掘整理、练习排演,开启自己重见天日后的生命空间。
如枯木逢春般,重生后的梆鼓秧歌1999年首次走出历城表演,就在“99国庆山东省民俗文化博览会”上引起极大反响。2000年11月更是在首届全国广场民间歌舞大赛中一举夺得“桂花金奖”,并被应邀进京演出。
没落后的辉煌来之不易,可几年前梆鼓秧歌却再次进入迷茫期。“何希清老人年事已高,梆鼓秧歌队伍由于松散管理,能够表演者也寥寥无几。”历城区文化馆馆长田延青表示,正是基于此原因,历城区开始持续性尝试努力,企图让这一表演形式重新回到舞台和大众视野。
2020年组建而成的梆鼓秧歌表演队伍就是其尝试之一,队伍肩负着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使命,每名队员是传承人,也是守梦者。
文章插图
谢永惠(图中)27岁,是梆鼓秧歌队伍中的年轻一员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