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学$蜀人钟子丨考史录:近代学人甘蛰仙与顾炎武研究

作者:钟永新
顾学$蜀人钟子丨考史录:近代学人甘蛰仙与顾炎武研究
文章插图
《顾炎武研究文献集成(民国卷)》封面 (古吴轩出版社,2019年12月)
前记
2019年初,旅居昆山久未联系的郭志昌老师通过QQ(网络聊天工具)留言告知,《顾炎武研究文献集成(民国卷)》(古吴轩出版社,2019年12月)正式出版,准备赠送本人一套惠阅,听罢内心感慨万分,诸多原因,折返归川沉潜之际,不料仍有学术机构关注问候。
记得2014年,从北京坐高铁前往苏州昆山拜访,时顾炎武研究会老同志许保元副会长便语之,若有其他计划调整,也要保持联络,因之前离开清华园,再次联系他们已是四年后的社科时期。
数月后,收到昆山快递来的两本巨册书,系现任会长陈建林先生寄阅,及后完成《顾炎武与川盐》《我与顾炎武研究十五年》,发表在《顾炎武研究》2021年(总第27辑),并新近搜集顾炎武有关史料,尝试新的顾学研究考证。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林辉锋教授主持汇编,非影印本,全部录入校对,前为有几面之缘的陈祖武先生作序,其在末段提到“每一次成功的学术总结和整理,都会为其后的学术拓展和深化奠定根基”,可谓至理学言。虽未全阅,但通过按年份排序收录的文章题目,可见民国学术界对顾学的高度推崇,亦折射反映出不同年代的学人之思。再经数次阅读甘蛰仙文作,略评如下:
甘蛰仙系四川大竹人,生卒不详,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艺专讲师、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此文写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其正就读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受其师胡适学风与思想影响,先后在《晨报副镌》多期发表长篇式学术论文,后辑为《国故思想大略》(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有存),甘蛰仙当时虽才30岁左右,却已展露出学术新秀气息,假以时日,续推新作,势必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影响,然而后来突然消隐不见。直到2021年底,得识其后人,才知道甘蛰仙民国时期返回四川,隐没无闻,也不再著述。
甘蛰仙近百年前的系列研究成果,至今仍焕发着盎然的学术活力与充沛的哲理气息,其著作依然有不少参考价值。本人自从有缘接触顾学以来,多是考察随笔、学术访谈、阅读书评等作品,真正系研究顾炎武思想的文章尚没有,一则确因读顾学原著较少,并未领悟得到顾学精髓;再则个人学识积累不足,无法提出有深度的新见解。读罢甘作《顾亭林之名学及其群学》,颇受启发,并对自己的学术努力方向有些新的认识。分述如下:
其一、“绪论”部分
甘蛰仙首先指出顾亭林是学术家(识段精湛),又是实践家(意力强毅),着重在“意志”和“知识”两方面下功夫。
其他研究顾亭林的角度大多从“博文”“有耻”开展,已逐渐形成蔚为可观的顾学研究资料,甘蛰仙则从“名学的研究精神”与“群学的实践精神”提出思考论断。
其二、“亭林名学”部分
名学即逻辑学,为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甘蛰仙指出顾炎武名学思想来源《易学》,见诸于《日知录》记载,尤重视“多用归纳”。其中“演绎法”指:散一理为万事、已往的同法推测将来。“归纳法”指:含万事为一理、已经的同类推寻当然。
接着述及顾炎武博搜资料以供审择,由此才可做出真确的判断。指出勤搜之余,还须亲历考察,“多见而识”,或通过抄书补充阅知,唯是方有助于推理判断。
其三、“亭林群学”部分。
群学即社会学,为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甘蛰仙指出顾炎武群学思想(社会学思想)充满着实践精神,来源于《春秋》之学。并在《日知录》与《亭林文集》多封书信里反复提及,故而顾炎武著书深合孔子作《春秋》的精神(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