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料|煎堆碌碌

馅料|煎堆碌碌
文章图片

图/视觉中国
扫码聆听上期《窑番薯》粤语播音
《“乡音”征文》栏目欢迎投稿 。 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 , 以散文随笔为主 , 紧扣岭南文化 。 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 , 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 , 并请提供详细个人信息 。
□银花婆婆
“煎堆碌碌 , 金银满屋 。 ”
“油角弯弯 , 家财百万 。 ”
这是我们乡间的俗语 。
快要过年了 , 又听到隔壁传来的欢声笑语 , 闻到那扑鼻而来的浓香 , 我知道 , 他们一定是在做煎堆、包油角 。 不由想起四十多年前 , 我到冼老师家帮忙做煎堆的事情 。 那时 , 我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八九岁小姑娘 。
按我们南海乡间的风俗 , 过年前 , 家家户户都要开油锅 , 做煎堆、炸油角 , 有的人家还要炸牛耳朵、蛋散、笑口枣等 , 我们统称这些小吃为“油器” 。 油器者 , 油气也 , 寓意家肥屋润 。
做油器工序复杂 , 颇耗时间 , 一般是左邻右舍互相帮衬着做 。 大家约好了日子 , 做完这家 , 再到另一家 。
那一年 , 我和几个同学约好 , 要去冼老师家帮她做油器 。
冼老师见了我们 , 热情地拿出糖冬瓜、糖莲子、糖莲藕、花生和瓜子来招待我们 。 那时 , 这些美味的零食只有过年才可以尝到 , 但我们是来帮忙的 , 哪能这就开吃?先干活 。
和面、揉面、擀面 , 把稻谷炒成爆谷后去除稻壳 , 用炒化的白砂糖混在爆谷里 , 趁热搓成圆球做成煎堆的馅料;把花生炒香、碾碎去衣后 , 加上适量白砂糖和椰丝搅拌成油角的馅料;把杯子倒过来 , 在擀好的面皮上用力一盖、一压、一旋 , 便能旋出一张规整的圆形油角皮来 。 而煎堆和苹果差不多大小 , 面皮也得大 , 不能用杯子压 , 得手工擀制 。 我们用包煎堆剩余的面皮 , 揪下来做成可爱的兔耳状——每年都要留着四只“兔耳”形状的煎堆 , 用来供奉祖先 。 其他揪下来的面皮则放回面团中重新擀制 , 也可以用来做一些奇形怪状的油器——捏成一只兔子、一根胡萝卜、一条鱼或一头猪……丢到油锅里就可以成形 , 十分有趣 。 小小孩自然乐此不疲 , 比如冼老师的小儿子 。 但我们得认真地干活 , 虽然年龄也不大 , 劳动最光荣的道理还是懂的 。
包好的煎堆上面均匀地沾满芝麻 , 可好看了 。 包油角就有点技巧 , 馅料太少会显得干瘪 , 不好看 , 馅料太多 , 会撑破面皮 , 前功尽弃 。 但我们包出来的油角个个都丰腴饱满 , 还细细地掐上了月牙状的花边 , 秀气着呢 。 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排放在撒了面粉的竹匾上 , 连冼老师也夸我们心灵手巧 。 她一边擀面 , 一边给我们讲春节的风俗故事 , 我们都听得入了迷 。
煎堆和油角都包好后 , 热油已在锅里咕嘟嘟地吐着泡泡唱着歌 。 将圆滚滚的煎堆放进油锅里 , 它们打着滚 , 惬意地泡着“温泉浴” , 很快炸得两面金黄 , 便可以捞出来放在盆里 。 炸完煎堆再炸油角 , 白白胖胖的油角很快也变得金黄悦目 , 香气扑鼻 。
活都干完了 , 小伙伴们这才坐下来从容地品尝美食 。 刚出锅的油角又香又脆 , 糖冬瓜、糖莲子、糖莲藕又甜又爽 , 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 , 仿佛心里也是甜的 。
而我此时最爱的却不是这些 , 而是趁机翻阅冼老师家的《连环画报》杂志 。 老师知道我是书痴 , 后来特意送给我十几本过期的杂志 。 四十多年过去了 , 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上面连载的《希腊神话故事》 。 得到书的一刹那 , 那种惊喜 , 那种感恩 , 直到现在 , 还清晰如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