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奖|张勇:传统戏剧“养”出热播剧( 四 )


这天下午暖阳当照 , 市川剧院的大院里 , 练功的人在唱“更栏静夜色哀 , 明月如水浸楼台 , 冷清清透出了凄风一派……”院子里的蜡梅暗香浮动 , 与银杏、槐树于参差中守望 。 在这样的语境里 , 我们的对话曲径通幽 , 忽又峰回路转 。
很难想象 , 创作出“谍战三部曲”的张勇是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编剧 , 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走上了编剧这条路 。 张勇快人快语 , 没有戏剧里的那么多做派 , 谈到自己的经历 , 她说:“我父母是三线建设时期从南京来到成都的 , 他们都是国光电子管厂的骨干 。 我从小生活在厂里 , 自己后来也是厂里的工人、保管图纸的工艺员 , 还有就是检验各种‘管子’……”
张勇回忆:“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就是我外婆 。 她出身书香之家 , 出嫁时陪嫁里就有20箱书 。 年幼时她教我背诵了上百首诗词 , 反复讲解 。 我后来找到诗词选对照 , 发现不少字词错了 , 那是外婆记忆出了问题 。 我的戏剧老师就是收音机 , 我反反复复听越剧《红楼梦》 , 跟着唱 , 每一个字都印在心里 , 至今可以复述全剧台词 。 同时我也听歌剧《江姐》 , 真是如痴如醉 。 我父亲喜欢戏剧 , 唱过多次《甘露寺》 , 我也能基本哼唱下来……现在一些人大谈家学渊源 , 我生长于普通家庭 , 普通家庭其实也有‘家学’ 。 ”
张勇对1962年上映的爱情戏曲电影《碧玉簪》爱之入骨 , 百看不厌 , 还动了“研究”的念头 。 少年时的她跑到新华书店去 , 买回《越剧戏考》 , 那是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发行量极少的学术书……一路“研究”下来 , 她写了很多剧本习作 , 父亲偶然看见了直摇头:“你这么喜欢戏剧 , 这分明是‘隔江犹唱后庭花’啊……”但父亲鼓励她“贵在坚持”:如果因为文学荒废了学业 , 那就把文学做好 , 一定“不要玩票” 。
本报采访人员 蒋蓝/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