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陈来:孔子思想与礼义之邦( 二 )


《论语》中孔子的论述思想 , 谈到国家、社会和个人 , 谈到什么是道德理想、什么是道德政治、什么是道德美德、什么是道德人格、怎么进行道德修养 。 这些论述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 , 不是在一个方面 , 而是在多个方面 。 所以孔子所倡导的“崇德”的精神 , 包括在这个精神下阐发的各种具体的论述 , 成为中国文化的道德基础 。 中国文明是一个道德的文明 , 道德的文明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孔子的这些论述体现作为根本基础 。 “崇德”是孔子思想总的精神 。
孔子|陈来:孔子思想与礼义之邦
本文图片

02
贵 仁
在《论语》中 , 孔子有100多次谈到“仁”的观点 。 “仁”是孔子谈得最多的道德概念 , 也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概念 。 这一点在孔子去世后很快就被大家认识到 。 所以战国末期 , 当时思想界大家共同认为 ,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是对“仁”的推崇理解 。 我们今天说“贵仁”不是我们自己创造赋予孔子思想的一个概念 , 而是古已有之 。
2000年以前 ,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明确讲:“孔子贵仁” 。 “贵仁”就是说孔子在诸多的道德概念里面 , 最重视最推崇 。 古代没有价值这个概念 , 都是用“贵”这个字来表达 , 比如“以和为贵”“以民为贵” , 就是把“和”(和谐)“民”(人民)看作是价值上最重要的 。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伦理范畴 , 也是孔子思想里面最高的美德道德理论 , 同时也代表了孔子的社会理想 。 “仁”在字意上可以说是代表仁慈博爱 , 同时“仁”在孔子思想里是一个全德之称 , 是全体代称 , 代表了所有的东西 。
如果从儒家思想来看 , “仁”在儒家思想中也代表了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 既是人的原则 , 也是最高美德 , 又是社会理想 , 还是最高的精神境界 。 正是这样 , “仁”成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里面首要的道德概念 。 要总结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 第一个就是“仁” 。 不管是“仁义礼智” , 还是“仁义礼智信” , 都是以“仁”为首 , “仁”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发展的首要概念 。
“仁”的含义在《论语》中已经给予了明确的解释 , 最著名的就是“樊迟问仁 , 子曰:爱人 。 ”孔子本来是很重视家常伦理 , 包括孝 。 如果跟三代以前的思想比较的话 , 孔子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更具有普遍性的人际伦理———“仁者爱人” 。 “仁”实践的起点本来是最直接的对双亲的爱 , 但是孔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普遍的人际伦理 , 就是“仁者爱人” 。
把“仁”的观念设定为社会文化的普遍价值 , 当然“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 比如说 , 在伦理上讲是博爱、慈惠 , 在情感上是恻隐、不忍、同情 , 在价值上是关怀、宽容、和谐 , 在行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 , 特别是其中包含了扶弱——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 更广泛地来看 , 还包含着珍爱生命、善待万物 。 所以“仁”在面对自然世界、面对自然生态上都具有多样性 。 “仁”是孔子和儒家的思想核心 , 在2500多年以来的历史中 , “仁”的观念也已经成为中华文明道德精神最集中的一个表达 。
近代所讲的大同 , 包括今天所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最后的基础都是“仁”的观念 。 孔子不仅突出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 而且孔子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或实践智慧 。 一个是“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一个就是“己欲利而利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那么“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也称为“恕” , “己欲利而利人 , 己欲达而达人”也可以称为“忠” 。 孔子很重视这两方面的原理 , 所以《论语》中也讲 , “忠”“恕”体现了孔子的一贯之道 , 从“恕”来讲 , 就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也绝不要施加给别人;从“忠”来讲 , 自己要发展得到幸福 , 也要让他人发展得到幸福 。 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于人” , 自己认为好的一定要加给别人 , 所以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心态和行为 , 也避免了很多纷争与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