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导演耿军:我的电影不是东北量贩作品丨对话( 三 )


新京报:但你是个作者性很强的导演 , 作者性意味着强输出 , 与之呼应的是准确地接受 , 任凭他人解读的话 , 这是不是有一点儿矛盾?
耿军:不太矛盾 , 一个人叫自言自语 , 被议论就证明它已经形成了那个讨论 , 证明这种内容输出已经完成了 , 这个东西都已经建立了 , 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就不用担心了 , 这关已经过了 。
新京报:对创作者来说 , 某一瞬间与观众形成了同频 , 有了共鸣 , 应该是非常爽的一件事 。
耿军:对 , 我在影院体会过 。 金马期间放《轻松+愉快》 , 演到教徒小二跟骗子相遇的时候 , 影院忽然特别喧哗 , 大家觉得 , 哇 , 太过瘾了 。 但我自己不知道会出现这个情况 , 我预料不到他们会喜欢这个情节 。 后来映后交流 , 我能体会到那种共鸣和他们的兴奋 , 都是我意料之外的东西 。 看到这些反应我的真实想法是 , 拍电影还能这么幸福?
鹤岗|导演耿军:我的电影不是东北量贩作品丨对话
文章图片

电影《轻松+愉快》中的教徒小二 。
新京报:你在《一席》演讲时说 , 最开始拍完《烧烤》 , 在电脑上看大家都觉得不行 , 根本没法看 , 你很失望 。 后来在大银幕上 , 有观众在场的状态下 , 大家感觉又不一样了 , 都觉得挺好 。 那你评判自己电影的标准是更倾向于观众反应 , 还是电影自身的质量?
耿军:其实我对于自己的作品可能没法特别理智 , 也没有办法特别客观地看待 。 生活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 我们好电影看得太多了 , 所以在创作上自信也好 , 自我怀疑也好 , 这些都特别正常 。 但是我可能会自我怀疑多一些 。
【鹤岗|导演耿军:我的电影不是东北量贩作品丨对话】新京报:但你的风格一直非常确定 。
耿军:我怀疑的不是风格 , 我的自我怀疑其实是在每一部创作的时候 , 那个探索的部分 , 我会想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创作在探索上再稍微有一点儿新的可能性 。 这件事上其实是我最兴奋的 , 虽然也会自我怀疑 , 但这是一个正常的创作心理 , 只是我的自我怀疑可能比外界看到的那种状态更严重一些 。
新京报:无论文本创作 , 还是视听语言上的怀疑和探索 , 有没有想更融入大环境的原因?
耿军:不会有这个原因 。 它不会不融入 , 因为这个时代里同质的东西太多了 , 挺需要有个性的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审美出现 。 这一点我倒没有任何怀疑 , 我还挺自信的 。 我怀疑的其实是自我要求那部分 , 有点儿像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要求 。 你知道我平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但是在创作的时候 , 接近于我对另外一个人的要求 。
新京报:自我要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会有变化 , 尤其电影是集体劳动 , 最终的作品往往是妥协的产物 。
耿军:但电影也可以现场产生创造力 , 在现场 , 你跟摄影 , 跟演员都会有一些即兴的东西出现 , 这些东西是从剧本溢出来的 , 当你捕捉到它们 , 会是特别美好的时刻 , 我的作品 , 所有电影作品都会保留这些 。
新京报:即兴部分在你作品中比重大吗?
耿军:不大 , 每次开拍之前 , 我其实对台词 , 对人物关系什么的都已经弄得很瓷实了 。 所以如果演员在拍摄的时候想要改里边的词其实很难的 , 能改吗?能改 , 但是很少的地方能改 , 大部分是改不了了 , 因为已经深思熟虑了 。 我说即兴的部分 , 不是剧本上的 , 是在现场拍摄时大家会碰撞出来一些东西 。
那些不屑一顾的东西 , 才是我最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