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向着明亮那方》刘毛宁:我们与故乡的安全距离( 二 )


如何解释这样的乌龙呢?相比于粗心和运气不好 , 也意味着从田野里成长起来的刘毛宁 , 实际上没有望子成龙的父母在帮他事无巨细的打点 。 在那个时候 , 刘毛宁的成长和生活经验 , 尚不足以支撑他从容回避这个“乌龙” 。 但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 , 他也不会回避 , 而是寄望于个人的真诚 , 用他的方式去解决 。 刘毛宁最后还是想办法争取到了和老师交流的机会 , 并且得到了意料之外的肯定与鼓励 。
来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以后 , 刘毛宁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太多外部环境的冲击 。 他大多数时候都在学校和宿舍里过着普通的生活 , 觉得去国贸就是“进城办事” 。 他很少感受到城市的存在 , 和北京的心理距离很远 。
直到一个秋天的晚上 , 刘毛宁和朋友在国贸看完电影出来 , 骑着车在没有人的街道上闲转 , 天气很舒适 , 街道也很安静 , 国贸的大楼里还有星星点点的灯火 。 就是在这个闲适的、无所事事的时刻 , 刘毛宁才突然对北京产生了和家乡一样的共情 。
故乡|《向着明亮那方》刘毛宁:我们与故乡的安全距离
文章图片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和这种共情一起出现的 , 也有现实的残酷和局限 。 他随即意识到自己身处这个城市之中 , 又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和城市的距离:“你也会突然意识到 , 自己无法像有钱人一样在这个城市这么坦然的生活 。 毕业之后你会更加直接地面对这个问题 , 你没有这么多钱可以生活在这里 。 ”
“出门在外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家乡存在 。 ”当他感受到北京的疏离时 , 故乡就在他的生活经验里现形了 。 而这一点点的疏离感 , 成为了他艺术表达的起点 。 大三的时候 , 他拍摄了一系列“老家记录”的短片 , 记录村子里的人情风物 , 也为自己的毕业短片做采风的准备 。
最开始的时候 , 他做的并不是《吸铁石》的故事 , 他想借父亲和二叔这两个双胞胎兄弟的经历来讲述传统和现代的冲突 , 美术风格也更多地突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 但是做到后来 , 他却觉得这个概念太空泛 , 作品中的感情也变得很假 , 连自己也打动不了 。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村庄里 。 男孩无所事事 , 把一块吸铁石绑在裤子的后面 , 拉着它漫无目的地闲走 。 吸铁石能吸到很多公路上的铁钉 , 螺丝和啤酒盖 , 这让他很开心 。 小明和他一样无所事事 , 他们俩经常结伴去玩洞洞奖 。 男孩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 , 在一场大雨过后 , 小明意外去世了 , 男孩的童年也结束在了那里 。
故乡|《向着明亮那方》刘毛宁:我们与故乡的安全距离
文章图片

《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
这是刘毛宁作品里的时间 , 也是他记忆里故乡有别于当下城市的特点 。 刻度模糊 , 又流动得相当缓慢 。 他觉得现在城市生活的逻辑性很强 , 公交车和地铁的目的地都很明确 , 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 , 不像在乡村 , 人可以漫无目的地闲走 。 乡下的时间也更加绵长:“在城市往前倒一年可能变化很大 , 但是在乡村你往前倒100天、往后倒100天 , 不会有特别大的区别 。 ”
事实上 , 这样时间感受 , 不限于乡村 , 更像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的 , 一种针对童年的乡愁 。 看不到头的时间也会转瞬即逝 , 化成记忆保管找不回来的失去 , 引得成年后的人们频频回首 。
《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取材自刘毛宁的真实经历 , 动画里发生意外的朋友原型 , 是另一个比刘毛宁大两岁的孩子 。 那天一群孩子到水沟边玩 , 到了傍晚 , 家长才发现那个孩子没有回来 。 刘毛宁跟着人群跑过去 , 看着大人们把他打捞上来 , 在岸边做心肺复苏 。 刘毛宁回忆说 , 那时的他也没有感到太多的悲伤 。 只是觉得 , 死亡是一件非常苍白、没有力量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