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闪光的乐队》:“事倍功半”的人海战术

从《王牌对王牌》开始 , “人海战术”已然成为了浙江卫视屡战屡胜的流量杀手锏 。 而面对去年一整年都较为冷清的音综市场 , 浙江卫视又再一次用超豪华的嘉宾阵容在年末点燃了观众们的热情 。
进行|《闪光的乐队》:“事倍功半”的人海战术
文章图片

然而 , 很明显 , 这一次的“人海战术”并没能帮助浙江卫视再次缔造流量的神话 , 《闪光的乐队》在首期登顶收视榜单后便逐渐呈现出了下滑的态势 , 传播表现欠佳 。 超强的神仙阵容及社交与音乐的类型糅合不仅没能让《闪光的乐队》完成音综的破局 , 反倒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整个节目的制作陷入了“事倍功半”的怪圈 。
音乐元素杂糅 , 嘉宾阵容缺乏整体把控
目前 , 观众们对《闪光的乐队》的质疑主要集中于主题的偏移 , 即《闪光的乐队》作为一档以“乐队”命名的节目 , 却没能让嘉宾以“乐队”的形式进行演出 ,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在开播前的预期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
进行|《闪光的乐队》:“事倍功半”的人海战术
文章图片

首先 , 虽然《闪光的乐队》具备着去年最豪华的音综阵容 , 但仔细来看 , 这或许也是去年众多音综中嘉宾曲风与领域最为分裂的一次尝试 。 嘉宾中 , 真正与“乐队”贴合的只有张楚、梁龙、周晓鸥、信、萧敬腾、胡宇桐 , 而很显然 , 这几位嘉宾既不属于同一个时代 , 甚至在摇滚这一单一的分支中也风格各异 , 彼此之间并不了解 。
进行|《闪光的乐队》:“事倍功半”的人海战术
文章图片

进行|《闪光的乐队》:“事倍功半”的人海战术
文章图片

这样的割裂在节目的初舞台中就已然显现 。 歌手们依照音乐领域被分为2-3人一组进行舞台串烧 , 然后即使是隶属于同一类型 , 歌手之间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 , 张碧晨与杨丞琳的合唱中 , 一个声音厚重另一个较为甜美 , 虽都呈现了各自极佳的演绎 , 但却让整首歌丧失了更完整的美感 。
进行|《闪光的乐队》:“事倍功半”的人海战术
文章图片

进行|《闪光的乐队》:“事倍功半”的人海战术
文章图片

更遗憾的是 , 初舞台的混乱并没能在后续的公演中得到相应的调整 。 《闪光的乐队》第二期的选曲又是各类曲风混搭 , 嘉宾结组也几乎以个人意愿为主 , 而这也就导致 , 嘉宾很难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 去尝试更大胆的风格 , 节目整体音乐的呈现也成为了一盘散沙 。 《闪光的乐队》拒绝了狭义的“乐队”的框架 , 却没有将音乐引向一个更有新意的呈现形式 。
淡化了“乐队”的元素后 , 《闪光的乐队》借由了嘉宾阵容的优势 , 选定“社交”作为了节目的标签 , 旨意为音乐人们牵线搭桥 , 打造一场音乐人寻觅知己的旅程 。
诚然 , 对于这样一组涵盖了老中青的风格各异的嘉宾阵容来说 , “社交”的主题即符合逻辑又能呈现得自然而然 。 例如节目中 , 李玉刚会对晚辈朱星杰、金润吉改编的《新贵妃醉酒》给予最大的认可与鼓励 , 而相反地 , 两位最为年轻的音乐人在摇滚老炮张楚被忘词反复困扰时安抚了前辈的焦虑 。
进行|《闪光的乐队》:“事倍功半”的人海战术
文章图片

但是 , 这样的有价值的互动在节目中实在是凤毛麟角 。 《闪光的乐队》中多数嘉宾的筹备舞台的纪录更像是流水账式的串联 , 不仅没能凸显出应有的“以歌会友”的社交元素 , 甚至连情节的重点与故事线都很模糊 。